康熙是個要面子的人,尤其是這些年更是越發注重自己的名聲,故而對弘暉折子上提到的事情很是猶豫,他當然也想像弘暉那樣,將當初讓出去的那塊地給重新搶回來,只是兩方都已經簽訂了條約,若是無故出戰豈不是會讓這天下百姓都覺得他是一位窮兵黷武的皇上。
對于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都是不喜歡戰爭,一旦開戰就意味著他們的親人要上戰場,甚至朝廷為了籌集軍資往往也加大征收,而且那些記載到史書里窮兵黷武的帝王往往都會將一個帝國拖垮掉,雖然以朝廷目前國庫的庫銀來看,他們完全可以輕松發動這場戰事,但是康熙對此還是忌諱如深。
對于弘暉遞上來的折子他只是暫時收起,而并未做出布措來,對此弘暉并不意外,若是他直接一份折子就能讓康熙立馬發動對戰爭,他倒要懷疑起自己的魅力來,這件事只能徐徐圖之,他已經派了人去黑龍江一帶北部盯著,若是沙俄那邊有異動他就能及時采取行動,盡量把握住機會。
弘暉在將人手派去黑龍江邊境后就打算消停一段時間,這幾個月來他先是在山東那邊開挖石油,后來又忙著煉鋼造弩,海南那邊還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故,如今他已經找過胤禟,在新式蒸汽商船上安裝了那連弩隊,不過這連弩手都是康熙親自挑選的,對此弘暉是半點意見都沒有,反正他的目的又不是為自己培養人手,只要這些人到了歐洲那邊能發揮作用,他心里就滿意了,而康熙手頭的資源可比他好多了,由康熙來親自選人,這連弩隊伍的質量比他原先預想的還要厲害。
等到商船出發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那支精銳的連弩精兵,還有胤祉與烏智、德伍他們選出來的出海講學隊,弘暉在他們出行前,還特地送上了一本講學綱要。
既然是出國講學,那走出去就代表著他們國家的形象,出門在外不僅要注重外在形象,還有說話談吐都很重要,雖然這些出海講學的書生們看著幾乎都文質彬彬的,但里面不是還夾雜了不少國子監出來的二世祖嗎,弘暉親自給他們上綱上線一番,這些原本還不太樂意的講學隊伍,忽然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臉上神色都肅穆起來。
弘暉阿哥說了,若是他們講學順利,日后這世上所有的國家都會高看他們國人一分,甚至還會仰慕他們的文化、特地前來學他們的語言,然后讓他們如今所說的漢語成為這世界上最廣泛的語言。
雖然他們并不覺得讓那些蠻子們學說自己的語言有什么好的,但是不知怎的,還是被弘暉阿哥的一番話聽得渾身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讓那些西洋蠻人都見識一番他們這詩書之邦、禮儀之國。
弘暉不僅僅是對他們的思想做了一番訓練,就連出海講學的內容也做了一個方向規劃,其實以國人受到的文化傳承與西洋那邊還是有不少差距的,而對于本土的文化,弘暉覺得其中也是有不少糟粕,為了不引起那些海外人士的否定與反感,弘暉挑出來的都是值得傳唱的,譬如仁義禮智信那些,還有法家、道家、墨家以及陰陽五行家的一些學說,既然各家學說一向有爭議,而如今的清廷對于文化禁錮還是挺嚴重,那不出走出國門讓海外人士也來感受一番。
在弘暉看來,這些各家學說流傳下來的大多都是精髓部分,有著各自哲理,即便是走到海外去,那也是能爭光的!
而這些出海講學要做的就是文化輸出,弘暉讓他們準備的不僅僅是這些充滿哲理的說教,也有不少娛樂休閑的項目,如今的讀書人大多講究修身養性,不少人都是會一些琴棋書畫的,弘暉還讓他們準備了不少國樂,若是遇上合適的機會,也可以讓他們的傳統樂器揚揚名嘛,弘暉如今時常聽到一些不錯的國樂而大受震撼,一點也不覺得它們哪里輸給了西洋樂,等到了后世反而不少國樂樂器失傳了。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戲曲小說也被他整理出來,弘暉算過時間,這個時候在歐洲驚才絕艷的莎士比亞已經過世差不多一百年了,但是他的作品仍然廣為流傳,弘暉讓講學團將湯顯祖的作品都整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