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禾雖是知道杜工部在此時極受推崇,文人引以為圣,也知道自己這一部書應當不愁賣,可當真見到賣成這個場面,還是有些出乎意料。
她原本特地去找來那許多書鋪,是因為時間甚是緊張,擔心到了限時,還不能湊夠裴繼安應允彭知縣的錢,可按著此時的進度,數千部書不但壓根不愁賣,還遠遠不夠賣,就轉了想法,同裴繼安商量之后,挑了京城里頭規模最大,名聲最好的戴記書鋪,由這一家幫著發賣剩余書冊。
如此一來,一則可以省下許多對賬的功夫,二則一次發賣,也省了許多旁的力氣。
果然給得戴記書鋪之后,不過三兩日的功夫,對方說書冊已經賣完,請他們過來核對了。
沈念禾知道管賬除卻數字,另也極為講究框架并勾稽關系,她平日里雖然有些憊懶,幸而真正遇得事情的時候,腦子并不差。今次同戴記核對的面上看著只是單賣書,然則數量太大太散,又有原本答應給伙計的分利混在一起,其實并不太容易算,是以特地同著一起來了。
她已是做好了打算,欲要提起精神,快快過得一遍,更知道水至清則無魚,只要大面上不過分,其實沒有打算太過追究。
可不追究是一碼事,進得門來,連賬目都沒有就是另一碼事了罷
裴繼安跟在后頭進來,見得堂中景象,卻是半點也不意外,徑直上前把那桌面托盤上的的布帛掀開,露出其中的東西來,轉頭對沈念禾道“你來點一點。”
沈念禾上得前去,見得那托盤中的東西,登時愣了一下黃澄澄的,排排坐坐,全是瘦長金磚,豎六橫八,共計四十八塊,一看就知道成色極好。
拿起一塊湊近細看,上頭寫了某某處造,又有重量,一旁還特地放了秤,想來是戴記書鋪的人留在此處給他們對數的。
沈念禾見過的金銀珠寶多了去了,也不覺得有什么,當即點了數,又按著上頭寫的重量算了一回,卻是怎么算怎么不對,不由得問道“三哥,怎么少得這樣離譜”
說好一部書對外賣三十貫,書鋪拿貨價乃是二十一貫,四千余部書,戴記書鋪幫著代賣了三千多部,據說已經全數售罄,就算除去給伙計的金銀,至少也能剩下六萬貫左右,折成金子,拿大箱子都不夠裝,怎可能區區一個托盤就放完了
她把自己的推算說了出來。
裴繼安一面聽,一面笑,最后輕聲道“你點一點,方才出來的時候,我不是叫你拿了包袱一會裝得起來,帶回去收好。”
沈念禾聽得莫名其妙。
裴繼安這一旁的信封拆開給她看,當中乃是一張祥符銀樓的紙券,上頭寫得明明白白,憑此能在大魏一百七十三間銀樓中任意一間兌換銅錢六萬六千貫,又道“我昨日已經同戴記書鋪說得清楚,今次全數按銅錢立時給付,另又請咱們愿意把再供來杜工部集三千部,由他們按價買斷,我已是答應了。”
語畢,又指著那桌上的一盤金子,道“這是他們另外一點心意,你放在身邊,有什么事情的時候也好拿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