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陶覺得自己并不需要一個多么有能耐的福晉,賢惠有才的固然好,但是沒有也不打緊。
畢竟理家什么的有賬房先生,真想談詩論詞還不如找三哥聊聊。
康熙再一次高興起來,果然朕和十二阿哥是最對盤的。
既然福晉的問題解決了,康熙又想起了格格的事情。
榮妃之前鬧得也太不像話了,這會子還該是他這個做阿瑪的給十二做主。
“老十二喜歡什么樣的格格你幾個母妃都不靠譜兒,咱也不靠他們,你喜歡什么樣的就跟朕說,朕給你指”
幾位兄長的格格都是額娘或者宮中主位挑的,也只有太子和直郡王的格格是康熙親自選的。
這也是難得的榮耀了。
可殷陶并不想要這份榮耀。
既然康熙提起了此事,殷陶也就著這事對康熙表明了態度“謝皇阿瑪,只是兒臣心里只想要一個福晉,暫且不想要旁的什么格格。”
殷陶也知道,他提出的這個想法十分不符合他現在的身份和國情,可即便知道自己的這個要求并不合理,他也要爭取一下。
他作為一個現代人,實在接受不了三妻四妾,也實在不知該和好幾個妻妾如何相處,如何才能一碗水端平叫她們不受傷害。
不管事情難辦與否,如果連爭取一下的勇氣都沒有就直接放棄,這也不是他的風格。
康熙奇道“你為何會有這種想法難道還是因著之前榮妃的事心里不舒坦”
“兒臣也不知道”殷陶突然有些不知該怎么去組織語言,便直接用最簡單的方式說了出來。
“兒臣只想對著這么一個人,想到后院里有旁的女人就會覺得礙眼,渾身不得勁,似乎兒臣天生就是如此吧”
殷陶覺得自己找的這個理由無力極了,這話連雖是實情,但這連他自己都有些打動不了,又怎么能打動得了康熙呢
誰知康熙卻應了下來“你不必多說了,朕都懂。”
這次卻換了殷陶覺得奇怪。
他懂他都懂了些什么
康熙想得事情就有些遠了。
他們愛新覺羅家世代都是會出情種的。
太宗在位之時,當年宸妃海蘭珠病重,還在與明軍對峙的皇太極連夜拔營啟程,只為了回京再見海蘭珠一面,每次狩獵經過海蘭珠墓地之時都要痛哭一番。
甚至宮中還有傳聞,海蘭珠亡故以后,皇太極便從未再有一天快樂日子,一代開國君主過得如同行尸走肉,海蘭珠的逝世同時也加快了皇太極的早亡。
而先帝卻更是一個情種,一生只珍愛孝獻皇后一人,董鄂氏一走,江山對于先帝都沒了滋味。
而他作為盛世君主,真愛也只有赫舍里一人,其他的妃子在他看來不過是充盈后宮的工具,說不上“情愛”二字。
可他是皇帝,三宮六院是沒辦法的事,十二又不想金鑾殿上的位置,為什么不能叫孩子自由自在
康熙原以為下一代里頭的情種會是老八,現在看來不是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