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陶記得,從前在他尚未穿越之時,曾經在雜志上看到過一個說法大部分孩子性格當中都有和父母相反的一面。
比如強勢能干什么都大包大攬的母親會養出安穩聽話的乖孩子,溫柔開明的父親會養出個性有主見的孩子等等。
因為宮中皇子大都從小就接到養母那里去住,不到六歲就去上書房念書,故而生母對他們的影響力會有不同程度的削弱,而生父康熙對他們的影響力相對來說會更大一些。
就拿康熙和諸位皇子的性格點舉例,老大素來性格魯莽,康熙行事思慮周全;先太子自幼高傲寧折不彎,而康熙年輕的時候素來能屈能伸;三爺迂腐守舊,康熙卻從來都不是那等默守陳規之人
因為人的性格有多面性,而康熙作為皇帝更是如此,故而這么算下來,幾乎所有的皇子性格當中都有和康熙相反的點。
而四爺在先帝時期表現較為低調,處處顯露不爭的意思,但其實并非如此。
四爺骨子里是上進、不落人后的,他的每一次后退都是為了更好的前進,所有的“不爭”都是為了更好的“爭”而服務,也是一個絕不可能安心做咸魚的人。
所以弘暉可能這方面和四爺完全相反。
其實殷陶倒是可以理解弘暉的想法。
作為國內最權威的壟斷家族企業的繼承人人選之一,弘暉不想起早貪黑頂著巨大壓力干一個日日忙成狗的董事長,更喜歡做一個坐等分紅的閑散部門經理倒是也無可厚非。
可弘暉如今只有二十歲出頭,跟其他孩子比懂事更早一些,又一直在宮里念書,前幾年一直處在九龍奪嫡的高壓之下,一時相岔了也有可能。
四爺在他那個年紀還想著要做好太子的左膀右臂,全心全意幫太子干掉直郡王,而那時的太子也是執念深重,只想一心穩固自己位置,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不管是皇阿瑪還是直郡王都阻礙不了他的進程。
后來四爺最終覺醒,認清給人打工終究不比自己單干的現實,后來居上成為了皇帝,而理親王則愛上了研究學術寄情山水并修復了不少失傳已久的香料。
所以說,弘
暉如今才二十幾歲,四爺身子骨也依然康健,需不需上位想不想做皇帝是要等幾年后或者十幾年后再考慮的問題,弘暉大可不必現在就做了決斷。
殷陶對弘暉建議道“你皇阿瑪如今身體康健著呢,你想要前進也好,后退也罷,不必急于此時決定。你作為嫡長子,沒有這方面的執念是好事。但依著我的想法,還是覺得你應該再好好思考一下,找準自己的路,不要著急現在做任何決定,更不要著急表露。保持住心態,順著事態發展前進才是最好的。”
弘暉只覺得豁然開朗。
他原以為自己得到的答案不是“是”就是“否”,卻沒想到十二叔會給自己第三種答案。
先帝在位六十一年,皇阿瑪才剛剛繼任皇帝,日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要他像十二叔說得一樣,穩住自己的心態不著急不上火,著急得就是那些別有用心之人。
弘暉告辭出了武英殿,心情轉好不少,以極其放松的姿態溜達著回到阿哥所,正碰上了迎面走來的弘時。
弘時看弘暉這個點才從外頭回來,上來跟大哥打招呼的同時,順便好奇地問了一句大哥方才去了哪里。
弘暉道是剛剛從十二叔那邊過來。
弘時瞬間酸溜溜的。
之前他去找過十二叔三次,但很不巧一次都沒有見到十二叔。
人家劉備三顧茅廬也是能見到諸葛亮的,他怎么去了三次都好巧不巧的沒有遇上十二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