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不滿“你問他話,他安敢不回”
曹沖聽著覺得他二哥不愧是要篡位的,天生就帶著上位者思維。他辯解道“有時候說話又不是非要人回不可的,單純就是想說幾句”
曹丕想到曹沖那張嘴,頓時沉默了。
這么一說,那還真不能怪趙云不搭理曹沖。
曹沖那些話別說趙云這個外人不想回,他這個哥哥也不想回
兄弟倆湊一起吃了頓飯,曹沖才熟門熟路地溜達去荀攸那邊,坐到老位置勤勤懇懇地填充題庫。
現在他的小本本已經累積了許多本,進展十分喜人
考試這種玩意不是曹沖獨創的,早些年朝廷就已經對察舉制送上來的人才進行考核,分別考驗他們在對口專業上的能耐。
西漢時期這些考試并不是必須進行的,大多時候都是而試一下就給授官,但到了東漢時期察舉制就徹底崩壞了。
有一首風謠唱得很實在“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肅清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意思是各郡縣推舉上來的人全部名不副實,秀才大字不識,孝廉不養父母,說是清清白白的家伙濁如爛泥,說是高門良將的家伙比雞還膽小。這樣的人才自家人都想啐他兩口,卻被推舉到朝廷來當官
察舉制發展到這個時期,不僅越來越多尸位素餐的人涌入朝堂,他們還會源源不斷地把兒孫統統蔭佑進來
這種情況下,朝廷怎么可能正常運轉下去
朝廷早就針對這個問題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比如給他們安排對應的考試,要去管刑律的就考明法試,要去搞財政統籌的就考明算試,好歹也算是篩選出不少能干活的人
只是對于關系戶來說,這些考試純粹是名存實亡的玩意,該塞人的還是會塞人。
曹沖這段時間也跟荀攸了解過這些情況,他覺得未來不管他爹來篡位還是他哥來篡位,這個選拔制度肯定都會改。比如他哥上位后就改成了九品中正制
曹沖覺得既然都設中正官了,何必用那些主觀指標來定品,不如考個試更公平公正
先考行測,再考申論,考得好的選拔來做官,聽著就很合理對不
不僅入仕時要考,在職官員也該考。
當官的做決定影響著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活,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年輕時聰明絕頂的人老了可能昏聵糊涂、不堪重任,這個時候就需要把他們挪到清閑的部門榮養
所以,想要當官,必須學到老考到老
看看人家醫生,只是醫幾個人而已,一輩子都在不斷地學你當官的要而對的可不止幾個人,你要負責的是一方百姓,怎么可以不好好學習
想當人上人,就得有人上人的能力
曹沖填滿一本新的小本本,覺得自己正在干一件十分偉大的事業。
他又開始對荀攸進行日常的洗腦輸出,讓荀攸深入了解自己的“學到老考到老”思想,以便荀攸將來能夠站出去跟陳群據理力爭,把私貨夾帶進九品中正制里頭
要是能跑步進入科舉時代,那就更妙了
甩著麈尾清談就想刷名望,沒門
以后全都好好刷題去
魏晉風流,不存在的
荀攸耐心地聽著曹沖在旁邊叨叨,沒說贊同,也沒說不贊同,只和平時一樣拿走曹沖新填滿的小本本,幫他審核一下新題目出得有沒有問題。
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突然讓人來喊荀攸過去,說是有急報傳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