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保養得卻相當好毋寧說,相對于笛子本身的價值而言,保養得過于好了。
似是以心法長久滋養,使原本并不通靈的凡竹也染了些靈氣。日常以軟玉脂擦拭,云羅香盒盛放,使其不腐不蛀不濕不燥,韌性足以承受樂修氣勁激蕩而不開裂。饒是如此,日常吹奏時也顯然控制過氣勁,以免損壞。
是以保養本命樂器的規格來保養的。
用在這顯而易見的凡器之上,是該說他浪費,還是徒勞
阿羽一向自有主張,樂韶歌倒也不好草率規勸。
拿到手上轉了轉,略試了試所承輕重。而后笑問,“可以奏曲嗎”
阿羽想說卻沒說,想攔卻未攔。
看來是在可與不可的邊界。到底是可還是不可,就看她有沒有膽量試探了。
樂韶歌當即不再猶豫,再退一步,將笛子納于唇下。一試音色,便已了然。
于是奏起云韶樂。
云韶樂是有前奏的。
其前奏名為逐云,正是橫笛獨奏。所描述的卻不是云,而是一段風。
那風自林下起,初時歡騰無憂,它穿過了竹林、山澗,渡過了白水,催起了水波。它在河谷間追逐嬉戲,吹偃了芳草,吹動了木葉,卷起了花香蟲語,不經意間抬頭,它便望見了空中的行云。
那行云自在高遠,無心卻又美好。
風于是喜悅向往,它攀著高山一路急行向上去追逐他。它穿過山林、越過巖石,自鹿和虎的身旁一掠而過。它心無旁騖,直攀山巔雪峰而上。行至山巔它卷雪而起,向著高空行云伸出了手。他幾乎掃到了云尾,那也是他們之間最近的距離。
他沒有抓住,云已行遠了。
九韶樂里很少有這么歡快俏皮的章節,這一段笛曲算是唯一。
它和九韶樂中其他曲子的風格格格不入,甚至就算在云韶樂里也能算得上是節外之音縱使沒有這一段逐云,也毫不影響云韶樂的完整。倒是加上了這一節,反給這段瑤池云海之上超然脫俗的“仙樂”,添了些求之不得的悵惘凡心。
故而歷代都有人說,這段逐云是衍章。本不該有的。
但誰叫九華山是九韶樂的祖庭祖師爺樂正子留下的初版正本里明明白白記著這一章,九歌門的弟子們也就原原本本的學下來了。
對這一章的存與刪,樂韶歌無可無不可。
但她深知這一章的妙處。
阿羽和舞霓不是香音秘境中人,是師父游歷時從外境撿回來的。自幼沒受舞樂的熏陶,便不比香音秘境所誕孩童那般天生親近舞樂,能忍下練習之枯燥辛勞。尤其是阿羽,似乎哄他上山時師父連拐帶騙給他留下了不妙的心理陰影,上山后他對誰都戒備抗拒,不聲不響的一心只想逃跑。
還記得那次他逃出山門,迷路在后山深林里。
樂韶歌尋到他時已近黃昏,天寒風蕭瑟,他似是遇見了猛獸,正屏息躲在巖石后面。
故而見到樂韶歌時,他反而松了口氣人總歸比野獸可親。
卻也不肯輕易跟樂韶歌回去。
樂韶歌便陪他在山林間游蕩。后來他走得累了,在山石上坐下歇腳。樂韶歌于是斫竹為笛,吹起樂曲為他平復心情,緩解疲憊。
那時她所吹奏的,便是這一段逐云。
逐云的曲調輕靈歡快,流暢百變。樂韶歌年少時剛剛開始研修九韶樂,也常覺得這清正雅樂枯燥無趣得很,心生倦怠抗拒之意。那時師父便吹奏了逐云給她聽。她聽過了逐云再去聽九韶樂,便覺得那堂皇雅樂似乎也沒那么不近人情、深奧難懂了。
故而她也吹給阿羽聽。
阿羽聽著聽著,果然便入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