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產生這么大的熱度是因為葉華對社會的痛點直言不諱,這種話題,有了影響力的人一般不說,怕招來不必要的麻煩,人微言輕的人說了沒影響力,很快石沉大海。
而葉華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其言舉足輕重亦敢言,雖然會得罪人,但葉華并不怕得罪人,海岸線公司把盤子做的這么大,影響力又這么廣,得罪的人還少么?
國內的,國外的,華爾街的,中東世界的,滿世界看葉華不爽的人多得估計數都數不過來。
雖然沒什么人與葉華公開明撕,但海岸線公司的營收規模有多大,也間接體現了得罪的人有多少,兩者是成正比的,任何一家新興巨頭的崛起都意味著老牌巨頭或被波及、或競爭不過從此倒下了,規模大了,體量上去了,必然得罪人。
做買賣的最高境界是你明明看我不爽,但你還是要乖乖地跟我做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商都的確是哭暈在廁所久久醒不來,因為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留住海岸線公司,即使是拼了老命挽留也依舊沒能打動去意已決的葉華。
商都,作為全國gd最高的城市,按理說沒必要對一家企業這么“癡情”。
話雖如此,但也要看什么企業、什么規模了。
論性質,海岸線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科技巨頭。
論規模,海岸線公司截至目前為止,粗略一計算,整個集團公司的各大業務總銷售額已經達到了2218億美元,這還是沒有算上個月與中東三大客戶達成了785億美元的情況下。
海岸線公司成為全球500強企業前十俱樂部是板上釘釘的了,而商都去年的全年gd,把海岸線公司的產值去掉,是5346億美元。
如果把海岸線公司當做是一個單獨的經濟體,它一家公司就占據了商都市全年gd總量414,要是算上中東三大客戶的合同,直接已經超過了561的比重,更加恐怖的是,今年還有最后一個季度才收官,天知道海岸線公司在最后一個季度會增收多少?
如果這還不夠的話,那么海岸線公司實打實的稅款繳納是商都心里滴血的最大之痛,這一周,“錢袋子”癟了一大塊。
對比另一家科技巨頭華為,去年的營收達到了9964億元(1454億美元),納稅1750億元;海岸線公司今年的營收不算中東的三筆交易785億美元,截至目前總營收大約15200億元(2218億美元),不算最后一個季度,單以此計算,預估納稅額達到了1724億元,已經非常接近華為了,要是按全年營收來算,超越華為是肯定了。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的營收低那么多反而繳稅比海岸線公司多,看起來反常,但實際上是正常的,是因為華為的凈利潤低,加上是實體經濟,華為的凈利潤只有7左右。其營收刨去人工成本、研發成本、產品成本、渠道成本等各項成本,華為作為重資產高端制造業,所得實際利潤,肯定比不過諸如阿里這些輕資產的互聯網巨頭。
而與海岸線公司這種技術壟斷型超高利潤的公司更沒法比,而海岸線公司又是輕重資產并存的,“珊瑚礁科技”就是一家做軟件工業服務的超高利潤子公司,而“珊瑚島科技”是做硬件電產品的低利潤實體子公司。
雖然hc帶來了強勁的營收,使得數據格外亮眼,但也拖累了海岸線公司的總凈利率,不過企業真正看中的是利潤,而不是利率,尤其是跨國巨頭。
華為營收低卻納稅比海岸線高,只能說明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做實體制造業……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