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在科學研究這份事業上就沒有不成功這個詞,為什么呢?你告訴我走的這條路是錯的,搞明白了路徑,解決了邊界問題,這就是成功啊。”
“我們會持續加大對歐洲科學家的資助,不僅如此我們海岸線集團將會在對全球范圍內的科學家予以資助,加大和全球范圍內的高校院所的人才戰略合作,和各大高校教授、科學家在基礎研究的合作主要是通過資助優秀科學家,獲得知識的知情權,不謀求教授和學家的知識產權,不謀求論文的署名權。”
“海岸線已經敞開懷抱在全世界接受這些科學家,他們愿意在哪個國家,海岸線都有科研機構接納他,科學家愿意在哪兒辦公,我們就在哪兒出資建造研究所。”
“我認為我們需要有一個機制來凝聚一批科學家人才,如此才能夠不斷創造出新的東西,在未來我們每年將會投入超過200億美元以上的研發經費,我們的消化能力比任何人都強大,實際上我們自己就變成了金身,只要我們能夠謙虛的消化,我們就能推動并領導人類科學事業不斷前進。”
葉華用了9分鐘多十幾秒的時間發言完畢,點頭致意全場,頓時所有與會的嘉賓起立并獻上了最為雷動的掌聲,現場的科學家們尤其是歐洲的學者非常振奮。
正如葉華曾經在什么場合私下說過的一句話——科學事業需要被資本包養。
科學家們不懂賺錢,真正能在科學事業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無一不是畢生投入科學研究中,滿腦子都是研究。而一些即能賺錢又能在科學研究上做出成績的那太厲害,也太少太少了。
雖然葉華來到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搶”走了物理學界的一枚諾貝爾獎章,不過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妥妥的金主爸爸,基礎研究是很耗錢的,而且匯報周期長,甚至沒有匯報,西方的大資本家們更多的愿意把錢投入金融當中,資本運作來錢快,而且利潤也相當不俗。
而對于科學事業,是興趣缺缺,除非這個資本就是靠科技崛起的,是高科技公司。
所以西方各國的科研經費不說保持了,能不下降就不錯了,像俄羅斯迄今為止在科研經費的投入都沒有恢復到前蘇聯的水平。
歐洲科學界得知葉華要來大舉投資,顯然是高興不已。
歐洲的各大高校也很振奮,從葉華剛剛那不到十分鐘的即席演講內容看得出來,海岸線集團要和各大高校合作。
而歐洲各國的心情是復雜的,甚至是巨糾結的,葉華有錢,但這些是資助而不是捐助,是一種企業行文,要求回報的。一方面他們不希望看到海岸線集團或者華夏人吸納他們的人才,另一方面在面對甩過來的小錢錢又特別不爭氣。
但終究還是同意了,起碼可以保證歐洲的科學事業能跟得上,雖然華夏人占據了大便宜,但畢竟人家是出了錢的,沒好處憑什么資助?那不叫資助而是捐助了。
沒人會真覺得葉華是個凱子,不求回報的來歐洲撒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