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無幾。
喝了口水,葉華正式步入節奏,說道:
“《易經》,洋洋灑灑不過4000字而已,生澀難懂,但我建議諸位一定要讀,不但要讀,還要去畫卦。”
“說《易經》就得從7000年前的上古伏羲說起,伏羲一畫開天,所以叫伏羲八卦,實際上八卦只是基數,而是六十四卦,做個數學表格就知道了,八八六十四卦。”
“你如果讀了《易經》并親自畫卦去體悟就會發現,我們的文字、方塊字最初就是由八卦圖形演變而來的,這不是我杜撰,而是有事實依據的。”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是「群經之首」也是「群經之始」還是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源」,如果說華夏民族的基因有一本圖譜,那就是《易經》。”
“《易經》不是伏羲一人所著,而是從七千年前的上古伏羲時代就開始集體創作,經歷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爻辭以及后來的孔子修訂成經書,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
“《易經》聊聊幾千字,卻無所不包,幾千年來早已經融入我們華夏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各個領域。”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科學家都推崇《易經》,在此之前就已經有好幾位參透了《易經》的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得反復強調一點,《易經》并非是一本人們刻板印象里的只能用來占卜算命的迷信書,它實際上是無所不包的,《易經》是「道」而卜卦是「術」,在春秋戰國時代,那個時候「道」是沒有市場的,各大諸侯國癡迷的是「術」,比如說縱橫之術。”
“當年秦始皇焚古籍,《易經》被當做是一本胡說八道沒什么卵用的占卜書而逃過一劫,真是感到慶幸。”
“現在我問大家,外國人目前推崇我們華夏什么古經?可能大家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孫子兵法》,畢竟什么西點軍校把《孫子兵法》列入必修課,西方的一些商學院也要必修《孫子兵法》,就連一些美劇里面也有板有眼的弄本《孫子兵法》的鏡頭,可能還聽過當年拿破侖首次看到《孫子兵法》長嘆一聲,如果早一點見到這部神作就不會這么慘了。”
“《孫子兵法》當然在世界很知名了,但是被媒體過分夸大了,今天我就給大家破掉這個謠言,不是,而是《易經》,它里面就包含了《孫子兵法》的精髓。”
“現在那些外國人所謂的華夏問題專家們,他們只要參悟不了《易經》就永遠沒法真正解我們華夏人,想要從根本上看透我們,讀懂一部4000字的《易經》足矣。”
“那很多人擔心了,如果《易經》是華夏民族的基因密碼,老外參透了豈不是真的把我們都研究透了?那不是天大的壞消息?得禁掉它!”
“我想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易經》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它包羅萬象,無所不容,沒什么好怕,有一句話怎么說的?消滅你的敵人最佳的辦法就是把他變成你的人。”
“當一個外國人參透了《易經》的時候他就變成了華夏人,不信你去看看那些真正了解我們的外國人,無一不是癡迷于研究我們古典文化的,一頭扎入十幾年甚至一輩子,掉到這個坑里就再也上不來了,而且他本身就不大愿意上來,越研究越感到沉醉樂在其中。”
“有些西方人拿到華夏國籍可依舊是「華皮西骨」,有些參透《易經》的外國學者卻成了「西皮華骨」,而有些參透了《易經》又拿到華夏籍的西方人他已經脫胎換骨,皮骨皆華夏人也。”
“很多人疑惑為什么華夏古代遭遇異族入侵,入主中原之后過不了多久就被「漢化」掉了?”
“這個疑惑,你讀《易經》就知道這是必然的結果。”
“西方人是黑白分明,非常死板,而我們是黑可以是白,白可以是黑,黑即是白,白即是黑,黑白可以相互轉化,也可以相互顛倒,一點也不死板,非常具有靈活性、非常具有彈性。”
“我們都說大忠似奸,大偽似真。不要去看這些字面意思,五官常常騙人,尤其是眼睛,你要去看字面的背后所詮釋的道理,道理永遠在背后。”
“背后的道理就是我們的思維是相對而論,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成語。大忠似奸,大偽似真,是褒義還是貶義?有時候是褒義,有時候就不是。”
“而西方思維是絕對論。”
“一個死板,一個彈性靈活。”
“所以西方人在面對《易經》的時候其實非常矛盾,他們害怕自己掉這坑里去之后價值觀會被潛移默化中徹底崩潰然后被重塑,一句話概括:《易經》具備漢化萬物的能力。”
“我們華夏人現在起來了,已經到了西方人不得不深入研究我們的時候了,但你研究你害怕三觀碎裂,不研究你也不行,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完了!”
“所以他們現在巨糾結,一方面想要真的了解我們的基因好找出對付的辦法,一方面又怕被你漢化掉。”
葉華輕松幽默,而現場的大學生們都忍不住哄笑一片,還真是那么一回事,有點膨脹的說。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