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如果理解成高興的忘記憂愁,那錯了,錯的離譜,那是老糊涂,老年癡呆。樂以忘憂真正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把所有的憂愁當做樂趣來看。”
“我記得我讀初三的時候和一位叫蕭聞的同班同學同桌的死黨(s:這是作者菌個人中學時代真實事件,蕭聞這個名字是化名。),我們每天下課經常一塊去操場散步,然后談天說地,道古論今,無話不說。有一天在操場散步的時候我突然問他一個很奇葩的問題,我問他如果你掉了100元,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他狐疑的反問我你怎么想的,我說當然該高興啊,他說為什么,我就跟他細算一筆賬,我說你看,現在100元我已經丟了,我要是還不高興,我不是虧大了?我既把錢丟掉了心情也差了,兩頭虧,那么為了止損,我不能把高興也丟掉啊,所以應該心情好,必須心情好,丟了100塊應該高興!”
“因為錢丟掉了找不回來了,但是心情還是可以調整的,那當然高興才對。”
此話一出全場哄笑,這么清新脫俗的解釋么?又是活久見系列。
而葉華也是笑容滿面的,挪了一下身子拿著話筒接著說道:“現在回頭去想,初中時代我是以得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事情發生了沒法回頭,那就止損,唉……果然還是太年輕了,境界還是太低了,今天讀了圣賢書境界提升了,我高興是對的,但是不應該去計較得失,而是當做樂趣來看待,這才是正確的。”
“所以同學們啊,不要老是認為你的長輩們頑固不化,冥頑不靈,什么都不懂。其實長輩們什么都懂,只是他已經而耳順了,你為什么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那是因為你還沒到他的那種境界啊,境界是不能教的,只能悟的,你沒到不慍的境界,也沒參透什么叫發憤忘食,那更不懂什么叫樂而忘憂。”
“所以必然會在后輩的印象里造就長輩們頑固、刻板也不懂變通的形象結果,而且你還嘲笑長輩,但長輩們其實不在乎你的嘲笑,依舊還是像你們認為那樣頑固、刻板,因為長輩們的境界已經是耳順而已矣。”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對應的就是「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七十歲了他都不知道他年紀已經那么大了,因為孔子的心里是沒有年級大的觀念。一個人,當你怎么做都感覺自在,都沒有苦惱,你會覺得老嗎?”
“孔子說的「不知老之將至」給我們的啟迪是,人要服老,但不認老。我們不是有句話說人老心不老么?但是你要服老,生理年齡你是逃避不了的,但是心里的那種狀態每個人都不一樣,孔子的心里是一輩子保持年輕,所以哪怕他70歲了也不知老之將至。”
此時此刻,全場的大學生們都鴉雀無聲,但都認真的聽講,目不轉睛的看向了葉華。
舞臺上,葉華悠然笑語:“孔子的一生實踐經驗是從《易經》所得,孔子的一生實踐結果總結在《論語》里面,我讀《易經》之后再回去讀《論語》才知道,孔子是多么的了不起,為什么他是我們華夏的古之圣賢。”
“十八九歲的時候我其實也很討厭孔孟,因為他們是儒家圣賢的代表,秦朝之前的儒家和秦朝之后的儒家是完全不一樣的,孔子的年代,他出門在外也是隨身佩劍的,為什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那么回到《易經》這個話題,要參透易經你不能只讀,你還要會畫卦,會看卦,才能真正參透《易經》的道理,那孔子修訂《易經》成經書,他當然畫了很多卦。”
“其實每個人一輩子都在畫卦,《易經》它是以八卦做基數,所以講易經八卦就是代表六十卦,那么就要把每一個卦給它一個名進行區分,乾卦、坤卦、否卦、泰卦、謙卦、大過卦、小過卦等等。”
“可是你只看卦名是看不出里面的道理的,要是能看出來那不得了,只有創造能做到。我用今天的現代語言一說大家馬上就懂了。一臺設備是你造的你當然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但是給另一個人,賣給用戶,他是不知道的,你要告訴他這是什么,怎么用你要教他,但是你人不再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