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茶喝完。
李逍手也抄的有些酸,喉嚨也都講的有些干,終于是抄完講完了。
“使君還有何不解之處否,若有,逍再詳細解說一二。”
柳縣令閉目思索,在心里把整個條陳給捋了一遍,然后睜開眼,笑著從李逍手里接過墨跡未干的條陳,拿在手里仔細的。
看完,他招手把廊下的兩名幕友叫了進來。
“你們剛才也應當聽的清楚,對于三郎的這個條陳,你們覺得還有何不明白地方,可以說出來,讓三郎再給你們解釋一下。”
兩名幕友都是跟隨柳縣令多年的老人,他們甚至是河東柳家的老門客了,庶務經驗豐富,一直以來,對柳縣令幫助許多,被柳縣令視之為左膀右臂。
這也是當今許多名門出身的官吏的厲害之處,這些世家子弟從小接受嚴格的教育,學文練武,甚至還打小開始接觸一些實際的事務處理。等他們任官之后,家族還會安排幾個可靠的家中老人,或者是家族的賓客來給他做幕僚,協助他上任處事。
這相比起后來那些寒門出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然后終于一朝金榜題名外放為官,但到了地方卻什么都不懂的官員好的多。在科舉發達的宋明時代,官員也是最被吏員架空的一個時代。
吏員能架空官員,則正因為許多官員只會讀書,根本不懂得如何理政處事,他們做什么都靠著手下的吏員,自然就容易架空。而在明清以后,師爺盛行,也正是因為官員不懂,吏員又容易架空官員,于是官員們最后便只得自己雇傭師爺幕僚,幫助自己了。
兩個幕僚,平時一個主要幫柳縣令打理錢谷,一個則打理刑名,各有分工,但也都是很有經驗的人。
他們問的問題,則更實際一些。
比如說如果各鄉建立一個鄉約堂,那縣衙該不該插手進去呢,只是單純的由鄉民們自治嗎?
如果縣衙不插手,那豈不是容易失控?如何能保證鄉約堂按照縣衙希望的方向發展呢?
柳縣令當然希望鄉約堂是聽話的,甚至可以的話,他更希望不用建這個鄉約堂,但李逍剛才說了,鄉約堂這樣一個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鄉民自治,是鄉民們能夠自愿接受的一個組織,比起縣里任免的鄉中里正保長等人,鄉約堂的約束力更強,指揮能力也更強。
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但事實也確實是如此。
李逍明白縣令的想法,便提出鄉約堂可以由縣里牽頭主導建立,比如說由縣里從鄉中選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族族長做為鄉約堂理事長,然后也可以從縣里再派一到幾位縣令自己的人到鄉約堂中,做為監督代表,算是縣令的特派員,負責聯絡縣里和鄉約堂,并監督。
“這個人可以叫特派員,也可以叫參議員,不管叫什么名字,總之是類似于朝廷里派駐軍中的監軍。”
這么說就明了許多了,柳倓點頭道,“既然鄉約堂中已經有議員,那就叫參議員吧。”叫特派員或監軍明顯不太妥。
“另外縣中對各鄉的鄉約團應當直接領導,派出吏員擔任團長之類的職務,直接領導各鄉的鄉團,這些團長可以接受本鄉的鄉約堂的領導,但同時也直接聽命于縣衙。”
鄉約團畢竟算是鄉約堂里的一個執行機構,遇爭水斗毆等,也是有干預能力的。若由縣衙拿到指揮權,那對鄉約堂的影響力大大增加,同時在災年之時,掌握著這樣的鄉基層組織,那會大大加強縣衙對鄉村的掌控力。
“另外的一方面,防旱救災重要的還是水,因此對于縣里大小的河溪水塘等水源,一定得把控好。要及早的對水做出分配,并且得公平,得讓大家都能接受,否則若有不公,則極易引起爭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