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臣到處去拔箭,弟弟妹妹拍著手跟在身邊,楊河搖了搖頭,他抓過先前的繳獲包裹“看看都有什么。”
他抖開包裹,東西嘩啦啦的倒下來,首先是那三個兵的腰刀。
楊河抽出刀看了看,刀身以精鐵打造,比造銃的鐵好一些,估計一斤要二錢銀子左右。這種鐵用來造銃不錯,但用來打制刀具就顯得普通,而且關鍵部位又沒有包鋼,這樣一場戰斗下來刀口上就會有缺口。
而且刀鞘也只是普通的硬木,只在外面涂上漆,楊河準備拿一把給楊大臣,余下兩把作為備用。
然后他看向那把手銃。
楊河早就注意到這把手銃了,畢竟他差一點就命喪此銃之下。
他拿起手銃細細觀看,手銃制作精美,各處都經過細心的打磨,很多地方還包著黃銅,使得整銃的檔次頗高,楊河可以肯定這銃不是那兵的,也不知他從哪里搶來。
而且,楊河總覺得有一種怪異感。
他撫摸著這銃,細細觀看。
最后他知道怪異之處哪來了,這銃最初應該是燧發槍,然后被改成了火繩槍。
一般火繩槍的擊發方式與燧發槍略有不同,火繩槍靠的是明火的力量,對彈簧片要求不高,所以在待擊發時,一般火繩槍的簧片是處于放松狀態。
當火繩槍扣下扳機時,擊錘龍頭上的火繩點燃火門上的引藥,此時彈簧片是被壓縮的,所以當松開扳機時,擊錘龍頭可以自動回到原來的待擊發位置。
并不需要象燧發槍那樣,打完后,還要把擊錘扳到待擊發位置,準備下次擊發。
此銃的擊發方式就類燧發槍,扣動板機后,再發射裝填就要扳回擊錘,與普通火繩槍大相徑庭。
擊發錘結構也很有那種公雞狗鎖頭的味道,嘴巴邊有個粗大螺栓,本應該夾火石,此時夾的卻是火繩。
楊河還看到引藥盤那邊似乎有火鐮擊鐵的痕跡,然后被活生生拔掉了。
“卡卡卡。”
楊河將擊錘扳到最大的待擊發位置,然后扣動板機。
他連試好幾次,感受著那種力道,聽著那種聲音,最后搖搖頭。
這種質量的彈簧鋼片,十次都不知道能不能點著火三次,怪不得
他心中不是滋味,就象王莽改制一樣,不合時宜的舉措技術總是讓人產生扼腕嘆息的結果。
其實燧發槍與火繩槍在結構沒有太大的區別,槍管基本上都一個樣,只是換了一套擊發裝置罷了,但因使用燧石點火,所以需要很強有力的擊錘簧片來保證撞擊力度。
而要解決這個擊發用的彈簧片不是個簡單的事,彈簧片的彈性還有韌性關系到鋼鐵的材質,只有用好鋼材做燧發槍的擊發簧片,才能保證燧石冒出的火星足以引燃引藥。
換句簡單易懂的話說,要達到很高的燧石發火程度,那彈簧鋼片的彈性還有韌性,至少都需要達到中碳鋼的標準,而此時連鉆槍管的鉆頭都普遍使用低碳鋼的時候
所以此時燧發槍啞火率奇高,發火率普遍只有三、四成。
有鑒于此,十七世紀中期法王路易十四曾經下令嚴禁使用燧發槍,違令者立刻送斷頭臺,他還命令研制燧發火繩二合一槍。英國人正式采用燧發槍已經是臨近十八世紀。
燧發槍的真正成熟,是工業進步的成績,有了鋼材做彈簧片,這時的火藥配方,槍管打造技術更有了長足的進步。
這是科學的綜合進步,不單只是把火繩改為燧石的原因,好東西大家不會不知道用,成熟精良的火繩槍發火率至少在八成以上,你發火率不到三成,誰會用。
鋼材不過關又使用的結果,就是眼下好好的燧發槍被改成了火繩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