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財走后,楊河也打算在邳州城逛逛。
想起十月的時候曾向波濤洶涌下了一大批訂單,也不知這些商貨到沒到,正好去問問。
這個王瓊娥在邳州城頗有經營,似乎有一家店鋪,就位于米市街內。
當下楊河等人騎馬過去,仍由胖皂隸劉可第帶著,轉過一條條街巷,如館驛東西二巷,夫廠巷、觀音堂巷等等,就到了米市一條街,這邊都是米鋪,多達十五六家。
最大一家王記米鋪,就屬于那王瓊娥的產業。
楊河等人到了這邊,熙熙攘攘,來來往往都是商客,很多明顯操著外地口音。
楊河看了幾家米鋪,格局都差不多,后面是倉庫廒間,前方是大堂,堂上有柜臺與米桶,桶上掛著一個個竹標簽,注明著什么米面。
看了下價格,秋收后,糧價略有回落,一石米多在一兩八錢左右,這個價錢雖然離譜,但百姓咬咬牙還可以忍受,若到青黃不接的時候,可能又要颮升到四五兩一石。
那時百姓又要賣兒賣女,流離失所了。
“趁著便宜,多買些糧回去。”
楊河尋思。
一千石糧不過一千八百兩銀子,他的負擔還很輕松。
楊河打算買個兩千石糧,這樣加上庫存繳獲,就算莊中添人,也可以支持到明年夏收。
他來到王記米鋪,來來往往都是購買米面的顧客,生意非常興隆。
明時徐州到了萬歷年間,有人戶三萬四千戶,人口三十五萬四千,邳州人口雖不如徐州,但也編戶四十七里,領縣二,加上泇運河開通,城內外聚集的人口越來越多,對商品米面的需求非常大。
大大的“王記米鋪”四個大字招牌掛著,楊河等人下了馬,早有眼尖的伙計迎上來招呼。
楊河讓韓大俠在外看管馬匹,他正要走進鋪去,這時一衣著華貴的中年男子出來,身旁伴著幾個掌柜樣子的人。
看到楊河,中年男子驚喜的招呼“楊相公”
楊河一看,這中年男人以前見過,卻是王瓊娥身旁那親隨管事黃叔。
他說道“原來是黃管事,什么時候來的邳州”
黃叔含笑道“卻是昨日方到,押送商貨上來。”
他熱情的將楊河迎進去,楊河等人的馬匹,也吩咐拉到后院去照料喂養。
然后楊河等人被帶到客堂,這里布置得典雅又大氣,觸目皆是黃花梨家具,地上還燒著地暖,溫暖如春。
有侍女奉上茶,黃叔致歉道“鄙家小姐有要務在身,不能前來邳州,不過她也吩咐在下,一定要向楊相公當面致歉。對了,這里有她親筆書信,又有為楊相公備置的薄禮”
楊河接過黃叔遞來的王瓊娥道歉信,紙張精美,帶著淡淡的香味。
封面上寫“楊相公親啟。”
字體娟麗秀美,頗有大家手筆。
打開后,上面寫著“奏請楊相公鈞鑒始承君恩,滿心歡喜難自抑。匆匆歸,千千不舍與妾斷廝語,然思念之情無絕矣。今俗務纏身,難能北上,惆悵于懷無人能傾吐也。略備薄禮,以舒賤妾憂思難忘,怯責恨悔之心矣憶往昔,時光雖打馬過,猶新在目妾王瓊娥筆”
黃叔品著香茗,一邊偷窺楊河的臉色,身后胡就業等人也探頭探腦,不知那波濤洶涌給自家相公寫什么。
楊河看著書信,不置可否,這樣的公文信,他后世一口氣可以寫個十封八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