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各莊基本都是窮鬼,也盤剝不出什么,就用硝土替代,也可獲得一個仁義的名聲。
畢竟去鹽堿地收集硝土,只需付出一些勞力與時間,不涉及最敏感的錢糧問題,繳納份額后,余下的還可以按擔算錢。
因此這農閑的時候,不知多少鄉民主動去收集硝土,也成為這周邊村落一個新穎的謀生手段。
眾人拾柴火焰高,到目前為止,莊中硝土已經堆積如山。
只是提純不易,一般來說,百斤的硝土只可熬出五六斤的硝,七八斤的鹽。
這鹽還是工業鹽,要吃的話,還要繼續提純。
人手原料到齊,楊河讓孫招弟等人準備二十口大陶甕,每口陶甕偏底部都鉆出一個筷子粗的小孔,然后將硝土倒在里面摁結實,一般每口陶甕約摁入一百斤的硝土。
二十口大陶甕都摁入硝土后,楊河吩咐在各甕的上半部倒入清水,很快各甕底部小孔緩緩滲出黃褐色的水流,這就是含硝的“鹵水”了,待到濾出的水無色,這二十口陶甕內的硝土就完成了使命。
接下來,就是蔣福海與陶龍飛的事,將鹵水倒入大鍋,開始熬硝。
前方的程序,后世有個俗名叫“摁甕子”,說起來簡單,過程很長,摁甕子至少要半天,然后濾水也要三天。
這事沒有技術含量,就是要耐心。
然后熬硝差不多要四五個小時,這事就是機密了,每個熬硝的人選,都是仔細挑選。
畢竟被別人知道了,他們提純硝石,就不需要昂貴的雞蛋了。
在楊河指導下,蔣福海從熬鹽變熬硝,加入草木灰熬制,得到純度為百分之九十五的純硝。
以后楊河會用重結晶法過濾一遍,硝的純度可為百分之九十九。
不過等到有柳條制炭,高純度硫磺再說,火藥是三方合一,不單硝純就可。
而約四天的時間,楊河也得到約一百斤高純度的硝,讓蔣福海與陶龍飛等人目瞪口呆,心中涌起與李天南等人相同的感受。
看著這些略白色的結晶體,楊河心中現出喜悅。
二十口大陶甕,每四天一百斤高純度的硝,一個月就是七百斤,目前來說足夠用了。
以后需求量大了,增加陶甕的數量便可。
每四天還有一百四十斤的工業鹽,一個月近千斤。
不過這些工業鹽先擺著,以后再說。
楊河仍用麻秸灰,此時純度不高的硫磺,加上他純度為百分之九十五的硝,按比例配成黑火藥。
搗碎碾粉成末,加水再搗,取出曬干,成品塊狀火藥。
然后破碎成粒,火藥顆粒化。
又用粗細不同的羅篩,分別篩出不同顆粒,一些為發射藥,一些為引藥。
最后試驗,用后膛火繩槍新安銃發射。
楊河欣喜的看到,新火藥六十多步就可破甲。
比買來的那些火藥,威力足足提高了十多步。未完待續。,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