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更差的,只有百分之五十。
然這三者提純獲取都不容易。
木炭粉的選料較苛刻,需要清明前后的柳條,別的時期柳條一般不用。
沒有這時期的柳條制炭,用杉木灰與秸桿灰也可替代,但威力就差了,就是所謂的麻秸灰火藥。
趙士禎做的實驗,用柳灰火藥,鳥銃百步可穿透兩層一寸,共六十六毫米厚的木板,麻秸灰火藥只能穿透一層。
眼下離清明還早,顯然楊河只能用這種次等的麻秸灰火藥。
還有硫磺,要得到純度很高的硫磺晶體,一般是回收硫磺氣,然操作比較危險,還是罷了。
用過濾沉淀法提純硫磺會較為安全可靠,只是這需要大量的牛油與麻油,一般的比例,十斤的粗硫,就要兩斤半的牛油,一斤的麻油,可謂耗費驚人。
還是算了。
最后是硝石,此時一般是使用大量的雞蛋提純,一樣耗費驚人。
種種問題下來,此時火藥純度很糟糕,想得到戚家軍中那么優良的火藥可不簡單。
中國缺乏硝石,然硝的比例最大,占75,本來是很難辦的,好在黃河沿河兩岸,鹽堿地無窮,只需付出一些勞力掃來硝土就行。
而且楊河知道一種廉價的提純硝石方法,不需要用雞蛋,用草木灰便可。
就先從硝下手。
“小人蔣福海見過相公。”
“小人陶龍飛見過相公”
站在楊河面前的,是兩個新加入的工匠蔣福海與陶龍飛,那蔣福海相貌凄慘,聽說是逃亡灶戶,有瘦妻一枚。
那陶龍飛年歲較輕,沉默寡言,看起來是個性格孤僻,不善言辭的人,自稱有家傳火箭技術,先祖陶成道曾做過一輛蛇形飛車,上面綁了四十七支火箭,想靠此上天,最終被炸的粉身碎骨。
楊河不置可否,此時人習慣攀親戚,吹捧先祖,顯擺“俺祖先也闊過”,就是很多開國人物也不可避免,只有明太祖實誠些,明言自己就是淮右布衣。
對煮鹽灶戶楊河頗有興趣,細細詢問了蔣福海,他老家在蘇州,自稱祖上曾是張士誠座前大將,后“洪武趕散”被強遷至鹽城,成為煮鹽灶戶,代代相傳至今。
而此時曬鹽法雖很普及,但也不是每個地方都可曬鹽,鹽城那邊就是煮鹽,那方也到處無盡的茅草葦蕩,官府明令不得砍伐,以為煮鹽燃料之用。
“煮鹽”
楊河心中一喜,細細了解了煮鹽的程序,心想此人倒是個熬硝的有力人選。
又問了陶龍飛一些事,楊河點點頭,不管此人懂不懂火箭,懂得一些火藥上事是肯定的。
他說道“行了,你二人可為高級技工,就在莊中好好干活。”
在二人猛然睜大的眼睛中,他對蔣福海道“聽聞途中你小女蔣有鹽失蹤只要你盡心戮力,莊中定會替你尋找失散的女兒。”
楊河讓張出敬負責硝土火藥方面的事,孫招弟協助,蔣福海與陶龍飛為高級技工。
又調派一些婦女老弱歸在他們手下,就開始準備熬硝。
熬硝大部分是體力活,細致活,耐心活,而不是技術活,用一些婦女干活倒是合適。
而原材料,就是硝土,收集這事莊民早不干了,因為剿滅焦山匪后,楊河就向各莊攤派硝土份額,用硝土,頂替稅糧保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