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定的平抑糧價,防止谷賤傷農,谷貴傷民之用。
常平倉廩是否充盈,素來是地方官的考績重點之一。
大明又設預備倉,也是防備平時饑荒所用,平時基本都靠民間捐助,為鼓勵納捐,民間納谷者可獎敕為義民,見官不拜,或是給于冠帶散官,讓他們享受官員的部分待遇。
當然沒有實權,楊河現在其實就是冠帶散官,但因為他有練總之職,又正值亂世,軍力為尊,所以成了實權官。
沒有練總這個職務在,他什么都不是,捐官素來沒有任何人重視,恐怕比鄧巡檢的地位還不如。
但有了練總職務,手上有兵,得到九品待遇官階,只是順理成章的事。
常平二倉算是大明的善政,但到了現在,財政崩潰,各州縣二倉基本空空可跑老鼠,備荒賑濟之事,成為空談。
還有羨余與存留,一般也有賑災,營建,水利等公共事務之用,但現在大明末年,水旱災害頻繁,田賦加耗加上去,百姓就干脆拋荒逃難,又兵匪連連,十室九空,很多地方也談不上征糧。
再說官員還要宴飲送禮,中飽私囊,就算有些羨余錢,又肯拿多少出來賑災
這不,縣丞劉遵和就推到自己頭上來了。
“要不,讓士紳樂捐。”
主簿鄭時新低聲出主意。
典史魏崑崗又嗤的一聲笑“已經捐過一次了,再次開口,恐怕縉紳也不會樂意,鬧起事來,誰來出面”
看他們爭執,楊河看向知縣高岐鳳,看他只是揉著自己腦仁,最大的感受,他這個知縣做得真郁悶,有心想辦點事,然掣肘太多,只有一句話形容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楊河原本不想參與南岸民政之事,安安靜靜練自己的兵,穩步發展自己實力。
奈何流民聚著不是辦法,介時流寇來臨,他們就是很大的隱患,他也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凍餓而死。
他嘆了口氣,沉聲道“北岸縉紳正在修葺道路,就下官想想辦法,將他們拉到北岸去,以工代賑。”
堂內立時無聲,不論縣丞劉遵和、典史魏崑崗都閉嘴了,眼中竟都有慶幸,大麻煩擺脫了,這樣最好。
高岐鳳臉上擠出笑容“此事就勞煩慎言多費心了。”
楊河心中一嘆,“一條鞭法”后,鄉紳與鄉族集團全面接管地方事務,合法的擁有對基層社會的控制權,今日在堂中,他也算明白官府是如何失去地方掌控力的。
堂內各官不是不知道,自己就是北岸最大的豪強,所謂的北岸縉紳,指的就是他楊河自己。
然各人就是迫不及待,將這個包袱甩了就好,還管他怎么處置流民,管他楊河因此實力更加壯大
也因此明季縉紳,威權赫奕,地方任何事務,都離不開士紳與豪強的支持。
這實實在在的皇權不下鄉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