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頗多的人拱手作揖,不論楊河認識不認識他們,都擺出一副很熟稔的樣子,讓楊河感慨此時官員之貴。
睢寧也不算很小的地方,然只有六個官,每個官都很貴重。
田師安輕聲在旁介紹,剛才招呼的是某某某,又某某某家掌柜,楊河微笑聽著。
心中卻在想“到時宴會,這些人禮金備好就行,自己招去流民,為他們解決了大麻煩,豈能不敲他們一筆”
很快到了東門“崇文門”,睢寧城池布局的就是縣衙在東北隅,離城墻不遠有常平倉,東南隅是文廟與學館,周邊都有大量的湖泊水塘,各小巷沿著大街湖邊蜿蜒。
東北隅、東南隅磚瓦屋會多一些,這些四合院多建在臺上,可以防患下洪水,然后城池東南角處還有水門。
從甕城出去,有東門橋,也是吊橋,橋附近有孝節坊與武廟,還有一家聯義書院。
東門是前往宿遷的主要通道,這邊從城門到圩門間略寬,約有二百步左右,內中的建筑,相比北門那邊也會好些,當然,在楊河看起來都是臟亂差。
很快,他們登上東圩門,田師爺頗為熱情,為楊河介紹周邊。
面對楊河時,他也沒有對別人那樣的冷臉。
楊河急切巡看城池,想必非常符合他的心思,畢竟他的東家是知縣,城池若有事,他這個知縣幕僚也跑不了。
不過楊河總感覺他皮笑肉不笑的,與他的東家高岐鳳頗為相識,怪不得二人會湊到一道去。
“大體這縣城的周邊,以中線來分,這東面,由北往南處,是水南社、坊廓社、伍分社諸社。西面,由北往南處,是竹城社、師村社、湖山社幾社。”
“本縣東北南三向也有鋪遞,北面想必楊大人都清楚,這東面交通宿遷,則有鋪遞九所。分二路,一路東面直去,走十五里到高作鋪,又東走二十里到沙家集鋪,再東走十三里到蔣莊鋪,就交宿遷界,然后走二十五里到宿遷的小河鋪。”
“另一路往東南走,十里到下河鋪,又東南十里到張林鋪,又再東南十里到古宅鋪,又往東南十里到瓜樓鋪,又東南走十里到窩子鋪,再東南十里到古堤鋪,然后會出縣境,再走十八里,就到宿遷的曹莊鋪。”
“若是南面,只有鋪所一,往西南走五十里到土橋鋪,然后分路,一路到虹縣,一路到靈璧。”
田師爺為楊河指點,楊河微微點頭。
此時他站在圩墻上,雖是圩墻,也算城墻,與內城墻一樣,皆由夯土筑成,沒有包磚。
二者高度都差不多,高二丈八尺。
然后城墻寬有四丈五尺,頂寬一丈七尺。
站在墻上看去,外間景色盡收眼底。
東門這片算是睢寧的精華地點,有圩門二,分通宿遷兩路,二門外都有關廂房屋,雖都短短不到百米,只沿著土路兩旁寥寥的一些商鋪茶鋪,一些小巷子。
但比北門外空蕩蕩的沒有一間屋,卻是繁華多了。
然后外間的平原遼闊,也頗有一些村寨人煙,與睢水北面景色頗有不同。
不過楊河也看到這邊河叉湖蕩頗多,且多與睢河相連通,特別靠近東面圩墻處,幾乎一二里內一個個水蕩葦叢密布,除了關廂那兩片,就很少有大塊干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