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河與知縣高岐鳳,貢生周明遠等人進去。
到了大堂,赴宴的衙門各人,士紳商賈基本都到了,也終于有機會上來拜見楊河,個個遞上自己的名貼,介紹自己幾句。
鄧門子伶俐的收著,仔細放入拜匣之內,待楊老爺回去細觀。
楊河微笑著,自如的與周邊人寒暄,事實上這種場面他經歷太多了,不外如是。
但在旁人眼中就更增神秘色彩,楊練總雖然年輕,但應對得體,似乎見過很大的場面。
因不是在官衙內,眾人都是身著便服,個個持著扇子,不論知縣典史,士紳商人皆是如此,一片的儒雅之風,只有楊河拿著一把威猛的斬馬刀,頗為顯眼。
不過在場基本都是人精,自然不會拿此說事,或是識趣的不提,或是夸張的稱贊楊大人果然是文武兼備,頗有漢唐之風。
寒暄后已是華燈初上,一個個燈籠掛出來,這“迎春樓”上下二層,樓下是普通的大堂,樓上則是雅座,還有后廳花園什么。
楊河等人自然上樓去,樓上已經擺了酒桌,這次宴飲規模頗大,有上席兩桌,中席五桌,下席十八桌,樓上樓下都會擺滿,幾乎所有衙門中人都可以沾點好處。
還請了兩班的戲班,睢寧城最有名的。
看這排場,這次宴會連戲價、備賞、酒席雜支,怕沒有二三百兩銀子不能下來。
而這只是衙門的例行公筵罷了。
此時官宴之風愈演愈烈,官員聚會、迎新送舊、招待賓客、法定節假都要大吃一頓,甚至發展到最后,檢查倉庫要吃一頓,出郊勸農要吃一頓,商議公文太晚了也要安排一次公筵。
所以各地方就算有羨余留存,也都吃光了,哪有錢拿來賑濟,或是公共建設
楊河自然坐在上席,隨同知縣高岐鳳,還有縣丞、主簿、典史、巡檢幾個官,然后田師爺,教諭、訓導等人,貢生周明遠,還有城內幾個德高望重的士紳陪同席中。
眾生員也在旁邊一桌的上席,本來他們中席足矣,但生員中夾有邳宿河務同知家的公子,那就不一樣。
然后各房司吏典吏重要書辦,三班的班頭,重要的士紳巨商,各居中席,陳仇敖四個鐵甲護衛也被安排離楊河不遠的中席位置,至于各人門子皂隸什么,則居下席,多在樓下。
反正縣衙中人都出動了,不說額役縣吏,就是禁卒仵作什么都可以大吃一頓,所以每次公宴,都受到衙內外上下的歡迎,廉方正除外,現每次吃喝,幾乎都沒他的份。
這次宴飲,還是讓楊河難忘的,冷盤、熱炒、燒烤、湯羹、甜品、面點數十道,看看桌上的菜色,想想外間的饑民,真是一個天一個地,怪不得百姓內心不平衡。
此時社會更競尚奢靡,士夫請客,肴品百余樣計,一席之費,就要耗費一百三十余雞,百姓也是有樣跟樣,輿夫仆隸白日奔勞,夜則歸市淆酒,夫婦團醉后已。
人皆不以儲蓄為意,貧者與富者斗豪華,胥隸之徒日用擬于市宦。
沒有商業社會的財富,卻學足了商業社會的弊病。
現在,就到了崩潰的邊緣了。
觥杯交錯中,楊河有些感慨,同時頗為盡興,但就這樣了。
這種酒肉場面,他后世經歷得太多,什么山珍海味沒吃過
什么豪華的享受沒有享受過
自然不會因為區區酒肉大宴就有所迷失,就象流水流過,了無痕跡。
心境這一層,他已不需要修練。
通過這次宴飲,他也基本達到目的,對城內城外,周邊商賈士紳勢力有所了解。
總體這次宴會氣氛不錯,眾人談笑風生,杯觥交錯,只有坐在對面的教諭、訓導略略讓人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