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流寇大軍于西門外一里多的曠野處停了下來。
他們層次分明,分為了幾大部分。
最前是步卒內的刀盾手,比例約在兩成左右。
他們算是步軍內的精銳了,個個身上帶著濃烈的殺氣,非常擅于短兵相接,突擊肉搏。很多刀盾手身上還背著標槍袋,簡易的標槍,標準的標槍都有。
再是弓箭手,比例約有三成,個個身上背負雙插,弓囊掛在鞓帶的左側,箭囊掛在鞓帶的右側。
他們左弓右箭,普遍使用小稍弓,弓力五六力,六七力,只有極少部分的人,使用八力強弓,這些人的箭囊,裝的就是重箭。
弓箭手后面是火器手,比例約在一成。
有人用三眼銃,有人用鳥銃,挑選軍中較好質量的火器匯集成軍。他們扛著鳥銃三眼銃,身上掛滿物什,如鉛子袋,裝在牛角內,或壺內的引藥袋。
還有火藥帶,若后世斜背的子彈帶一樣,上面一個個銅管或竹管,每一管恰好裝滿一銃之藥,當年戚家軍留下的定裝思維,此時大明各地普遍用之。
他們個個銃上纏著火繩,腰間插著火摺子,有人還持四眼銃,翼虎銃之類的火器。
最后是長矛手,比例約在四成。
他們當中一些人持大棒、镋鈀、鉤鐮槍等,算是長矛兵當中的精銳。
這些矛兵精銳基本都曾是官兵。
幾個兵種中,弓箭手,火器手都是技術活,用刀盾也不容易,已經越來越被投降官兵占據位置。尸山血海中淘汰出來的流民青壯,大多數成為長矛手,部分為刀盾手。
少量原來獵戶什么,成為弓箭手。
但從初到現在,流寇中的骨干戰力,還是原來的“邊賊”,現在的投降官兵。
流寇成長到現在,步營基本也是打仗的主力,驅趕饑民,一般也是由他們來。
李過、袁宗第、王龍三人合兵前來報復,共有步卒四千,兵種比例,就是刀盾手八百,弓箭手一千二,火器手四百,長矛手一千六,他們還分兩部分,闖營麾下,曹營麾下。
此時流寇步卒列陣在前。
他們后方是馬兵,這些算是騎馬精銳步兵,他們各種兵器都有,個個馬術嫻熟,但基本不能在馬上奔騰劈斬,亦不能在馬上騎射,作戰時還是要下馬。
他們人數有一千,仍紅衣藍衣明顯,闖營曹營兩個陣營匯成。
最后是精騎驍騎,馬術嫻熟不說,個個能在馬上奔騰劈斬,有些人還會騎射。
這些人是流寇營中精銳的精銳,老營的典型,一般到現在,他們也難得作戰,只呼嘯著策馬四出,到處偵察,或攔截可能從兩翼后方突來的敵方人馬。
眾馬兵后方,還有大量的廝養與饑民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