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憐女子貞淑嫻,立時被錢三娘呼叫醫護隊救治,她昏迷幾天后,大難不死的活下來。
而當日攻城失敗,雖只是第一波驅趕饑民攻城失敗,但李過、袁宗第等人還是驚竦的退回了營地。
主要是傷亡太大了。
饑民不說,左中右三翼,步卒們驅趕的饑民人數在一千七八,然或死或逃,最后只余三四百人回來。
特別步卒,三翼押陣勁兵,尾隨勁兵,總人數約在一千二百人左右,內火器手三百人。但逃回的人數不到一半,火器手更損失大半,馬隊還損失了幾十騎。
要知道李過、袁宗第、王龍三人合兵前來報復,步卒總共才四千,馬步加起來,火器手亦只五百人,一下子就折進這么多兵馬,還怎么打要知道,這才是第一波。
他們兵馬雖多,精騎馬隊二千,步卒四千,廝養四千,饑民五千,總共人馬一萬五千。
但精騎馬隊不可能出動,這些都是精銳,不論闖營曹營中誰,都舍不得將精兵折在這種小地方。以前攻打開封等大城,李自成、羅汝才等人的精騎馬隊,幾乎也是不動。
不是非必要,廝養也不會出動,對流寇來說,后勤非常重要,廝養死光了,誰給他們生火造飯,安營扎寨,搬運物資所以能用于攻打的,便是四千步卒,五千饑民。
睢寧這邊的地勢,就算西門處可以攻打,但也只能使用添油戰術,全部擁上不行,因為人多了擠不下。這樣算來,第一波攻打后失敗,退回營地就成為必然。
當日李過、袁宗第、王龍發生了爭吵,王龍傾向退兵,認為這種窮鄉小地方,不好打就走,沒必要在此白白折損兵力。油水沒有,還又臭又硬,還是退兵到別的地方去。
袁宗第也是這個意見,他本來就不主張打睢寧,但來了,見識過了,果然他們火器非常犀利,也就罷了。
吃一塹長一智,以后遇到相應形勢知道該如何應對,知道有這種敵人,但義軍攻城略地,南來北往,并不需要計效一兩次的失敗,趁現在還未傷筋動骨,走為上。
只有李過頗為不甘,這兩年他們軍伍所向披靡,哪吃過這樣的大虧,就此退走,豈能甘心
他決定再打一次
不過他也知道戰場形勢,驅趕饑民的利弊,下次再驅饑民為肉盾,恐怕他們未走到矮墻壕溝前,就個個高舉雙手,爭先恐后的投降了。
所以他改變戰術,不是再驅饑民一家老小上前,而是挑出他們中的青壯,家人留在營中,并承諾戰后所有青壯都可以選入步營。
這樣為了家小,這些饑兵肯定會戮力作戰,選入步營的待遇也對他們頗有誘惑。
鑒于睢寧鄉勇的后膛火器實在兇猛快速,恐怕未沖到墻前,饑民們就在射程途中消耗光了,李過決定啟用孫有驢“驢爺”早前建議的門板盾車等防具戰術。
這樣他們銃子雖犀利,但遠遠打不透厚達數寸的木板木盾,他們火炮也不多,應該可以一鼓作氣,沖到他們城下。
袁宗第最后還是支持,王龍也妥協了,認為這樣的安排,確實可以再打一次。
打下,就可以進入睢寧城內快活。
打不下,也不會傷筋動骨,可退走到別處去。
一時間,在幾位大領哨的命令下,各營廝養四出,在一股股馬隊的保護下,到處搜集門板,砍伐樹木,大力制作盾車等防具。
他們一直忙了三天,搜遍睢寧周邊幾十里,搜到厚八寸以上門板十幾面,可以搜到的廟宇大門都被他們拆光了。
甚至有些廟門板厚達十幾寸三四十厘米,外間包裹了厚厚的鐵皮,以榆木等非常堅硬的木料制成,沉重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