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著心思,鮑經歷就親帶馬驛前往后堂官邸求見知府周光夏。
他的官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乃是府署內的首領官,總領六科,平時做事也謹慎,周知府對他還是重視的,因此門房通報后,僅僅半個時辰,鮑經歷就帶那馬驛見到了淮安知府周光夏。
也僅僅第二天下午,捷報與公文就送到了附近的淮揚兵備府。
其實淮安老城官衙密集,府署、兵備府、漕運署、府學等等,都集中在上坂街這一片附近,特別以“總督漕運行政公署”為中心散布。
不過程序不可亂,任何公文,縣級衙門發上去,上一級是州衙,州衙上一級是府衙,府衙上一級是兵備府,最后兵備府將公文上交到總督或是巡撫衙門那邊去。
一級一級,不可越界,不是說官衙就在附近,直接跑去就行。
只理論上紅旗報捷的兵務公文不可滯留,需各級非常急迫的一級一級上傳。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
或許大捷的消息起了作用,又或許黃思恩大人,齊尚賢大人的書信起了作用,也僅僅一天后,淮揚兵備道張文光,就將捷報與公文轉交到總督漕運行政公署內。
而這天是三月十八日下午,離上次的報捷還沒過去幾日。
總督漕運行政公署。
這是此時的稱呼,歷史上清季改稱為“總督漕運部院”。
太宗纘承大業,建立漕運而革使職,乃命武職重臣總理,景泰二年,以副都御史王斌為總督漕運兼巡撫淮揚,駐節誰安,與總兵官同理漕務,稱文武二院。
萬歷年又罷漕運總兵官,再罷參將、郎中、御史及催趲、主事等員,專任文職。
漕運總督理河督漕,歲運漕糧四百余萬石,天下大命,實系于此,更兼護漕兵丁十二萬,所在淮安府城守衛,均由總督署城守營負責,可謂位高權重。
此時公署位譙樓清時改名為鎮淮樓北側高地,占地龐大,建筑宏偉,與分居南北的譙樓、淮安府署同處于一條中軸線上。
后堂官邸。
此處乃總督一署內最機要之處,清后又慣稱為簽押房,多開間的外室幕友書吏來來往往,神色匆匆,號件書吏不斷將海量的官府文件分門別號,摘要摘出。
書稟書吏依此起草稟帖與公函,總督府最親信的幕僚負責過目簽稿,上申下行,總攬一切,間中還有發審與隨堂奔赴各地現場驗查,以防各方欺混舞弊。
最后總督看后沒問題,朱筆批畫,鈐蓋衙署大印,判定各方命運的判示、文告、契約、任命文書等重要公函就發往四面八方。
不過總督職權雖重,卻沒有直屬的部下,均需聘請幕僚幫自己處理刑名錢谷、軍政雜事。
官邸之重,人稱“內咽喉”,各機要人員不但需明筆墨款式,熟悉文件、律例、案情等等,道德上更要求忠孝禮義廉恥,避免舞弊之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