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古代公務人員也有上下班時間的,大抵早上六七點上班,下午三四點下班,主要看春分還是秋分。
此時正是春分,就申正時間約下午四點散值,算著時間,知事安榮欒招呼一聲,就沒影了。
經歷鮑承恩還整理下手中的文案,然后慢條斯理出了府署,車夫早在牌樓外等待,作為正八品的經歷,他在署內也是有公房的,還有一應配給的門子、皂隸、轎夫等。
不過相比一家老小,公房還是小了些,很多時候還有所不便,所以除了知府等正印官、佐貳官,府署內的雜職官,都是在外購房租房。
淮安居,大不易,作為府經歷,鮑承恩一年的俸銀不過二十四兩二錢二厘,理論上他出了府署,是很難在淮安城內活下去的。
指的是官員。
但作為朝廷命官,府署內還算身居要職,鮑承恩就算不喪心病狂,不失去底線,一年的正常收入也有幾百兩,可以很好的在淮安府城存活下去。
這銀子雖灰不黑,大伙都收,連巡按御史都挑不出毛病。
所以鮑經歷早早在府城內購了房,就離府署不遠的巷子多,靠近陰市一片。
此時他上了馬車,他既然住到署外,自然不好“公轎私用”,這馬車都是私人備置,車夫也是遠房的一個親戚。
鮑經歷為官態度很明確,該拿的拿,不該拿的,他一文不拿。
馬車轱轆,夾著各類喝道聲、避轎聲、唱喏聲,嘈嘈雜雜,正是散值的時候,官員小吏都往家中趕。
作為府城之所,漕運重地,淮安府署公務人員身家還是很肥的,基本上每個經制役,經制吏,都有馬車、轎子、乘馬等。
很快,車馬轉過上坂街,進入巷子多,滿目的青磚黛瓦粉墻,淺灰的馬頭墻連成一片,各類民居鱗次櫛比,特別各類小巷極多,很多街巷還頗為狹窄。
淮揚這邊的建筑,素來以街巷密集狹窄聞名,一般寬僅米,最窄者“一人巷”不足一米,特別若到揚州,便有“巷城”之稱,街巷中民居緊挨一片又一片,可謂擠得密不通風。
為了防火,就多是馬頭墻的結構。
很快,鮑經歷的馬車到了自家門口,他的宅院是“四合頭”,也就是四合院,在寸土寸金的府城算非常不錯。
不過這邊有錢人多如牛毛,富裕大戶往往建幾落幾進的大院子,他一年幾百兩的收入只算普通,只能維持一般的官員體面。
剛入家門,他賢妻田氏就迎出來“啊呀,老爺回來了”
鮑經歷道“不回來上哪去你就會啊呀。”
在妻子服侍下,他脫下官服,換上便服,說道“章兒可有回來”
田氏眉歡眼笑道“午時有回來一陣,又去府學用功了。”
說起這個兒子,田氏語中滿是自豪“我這個兒啊,二十歲就中了秀才,現在府學用功了兩年。府中教授說,他文章作得好,很有及第的希望。到時考個進士,我這作娘的,就有福享了。”
她自豪的感慨一陣,又看向鮑經歷,就是橫眉豎眼“哪象你,區區一個舉人,幾十年了,還是個八品官。”
鮑經歷不由一嘆,對這妻子,他其實是有愧疚的,她大戶人家出身,本可以嫁得更好,當年卻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自己。
她也雖然愛抱怨,愛嘮叨,但其實還是非常體貼自己的。
果然,田氏橫眉豎眼后,很快又關切道“老爺累了”
她呼喚“錢媽,錢媽,快把老爺的參湯端來。”
然后一個老媽子快步過來,端著一飯煲得熱騰騰的參湯,卻是遠房親戚馬夫的妻室錢氏,當年夫妻投奔,田氏認為便宜,自家人可靠,就一直用下來,轉眼也有三四年了。
鮑經歷坐了下來,喝了一口參湯,一股暖流進入腹中,精神就是一振。
案牘勞形,身心皆疲,不補不行。
看這參湯色澤,果是上好的人參,卻是田氏跑了很多老店,專門給丈夫買來滋補身體的。
喝完參湯,鮑經歷問道“笙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