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命名飛雷的武器,就是楊河參考后世的肩扛式火箭筒制成。
火箭筒長一米多,重約六斤,彈體有七斤,全部重十三斤,肩扛著使用。
如果只看外表,這武器并不復雜,一個鐵筒罷了,比打制銃管還容易,因為不需要考慮膛壓,炸不炸膛等問題。
關鍵是火箭彈,彈頭好說,用生鐵鑄造便可,內中有爆炸火藥一斤,如新萬人敵一樣,為提高威力,彈頭內裝了十毫米的鐵彈一百顆。
主要是發射時的引藥原理,這方面楊河確實參考了民間“二踢腳”、“竄天猴”等煙火靈感。
這兩類煙花早在宋朝時就有出現,沒什么稀奇。就是火藥被分隔成兩層,底端的后門堵得不嚴,引線點燃后,火藥燃燒產生氣流,就飛向前方或高空。
飛行一段距離后,引線又會引燃彈頭部分密封的火藥,就產生了爆炸。
這邊關鍵處有兩點,一是飛行到合適距離后,如何引線恰好的引燃彈頭密封的火藥,產生爆炸,太早太晚都不好。
不過楊河最后想想,晚炸要比早炸要好,此時冷兵器作戰,敵我都是列成軍陣,隊伍密集。火箭彈飛來,你嚇得跑了,這軍陣一動,就是潰敗的下場。
你嚴守軍紀,站著不動,那更好,活生生站著挨炸。
所以這個問題解決了,只需注意以后不要漏氣,受潮,最后飛到目標后不爆炸等問題。
最關鍵是推動飛行的動力,鐵制物品,又要飛行一段距離,這需要很大的推動力。
所以楊河火箭彈整體重七斤,前方爆炸藥有一斤,后方發射引藥竟達兩斤,而彈殼加百顆鐵彈全部不過重四斤。
主要是引藥噴筒鉆孔比較困難,所以楊河是用類似蜂窩煤模具壓制的方法。這種方法,快速方便,引藥放入模具內,慢慢壓緊壓實便可,再取出模具,引藥管就成了。
最后用膠泥封住噴筒兩端,插入藥焾,外以褙紙油紙為筒,放入裹以油紙的木箱內,存放在防潮倉庫便可,可以保存達三年之久。
這種方法簡單方便,引藥管成形速度快,但有個問題,因為不敢壓得太實,相比噴管鉆孔火力差得太多,只得加大藥量,才能產生足夠的燃力動力來飛行。
不過張出遜稟報說,軍需所研制新萬人敵與飛雷后,經試驗,新萬人敵殺傷半徑可到五到七米。
飛雷最大射程百步,殺傷半徑更達到驚人的十到十五米。
這還是有效殺傷半徑范圍,有的彈子彈片飛到百米外仍然可制人死地。就象銃彈,有效殺傷距離幾十米,但一些倒霉蛋站在幾百米外,仍然有被銃彈打死的。
對楊河來說,這個距離與殺傷范圍足夠了。
眾人興奮的都想試試,軍營這邊也開辟了擲彈隊的訓練場地,卻是楊河按后世的手榴彈訓練場地設計。
有厚實的掩體土墻,隊兵站在土墻后投擲,投后蹲下,便是彈片飛濺也不會傷到投擲訓練的人。
為安全著想,投擲這邊還挖有壕溝,萬一失手,可以立刻跳入壕溝內躲避。
從新安莊起,手榴彈訓練場地就這樣設計,讓士兵們的傷害率大大減少。
百米外還有高臺觀測,當下眾人上了高臺,但實彈演示不是楊大臣,而是擲彈隊隊長常如松,一個粗壯憨厚的老擲彈兵。
按楊河要求,軍需所還制作了擲彈隊專用的萬人敵袋,厚實油布所制,非常類似后世的手榴彈袋。可以背著,有背帶在肩上交叉,在后面結扣,內裝八顆的新萬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