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龔七姑家中,現有大小五口,薄田十畝,每年收獲不到十石。這十石米糧,大部分要繳納各種賦役,余下寥寥。
而她們家吃食,兩大口,三小口,卻是半大孩子,吃得比大人多,就算省吃儉用,一年十三、四石是要的。
這樣十畝薄田根本養活不了一家大小,一般在北方五口之家,沒有三十畝到五十畝地,其實也是活得不踏實的。
余下的缺口是怎么補呢,靠她丈夫做些木匠活,她自己編織蒲草補貼。
她編織的蒲草暢銷,若都能按市價收獲,每月二兩多的銀子,就算現在糧價二兩多,每月也可買米面一石。
她丈夫閑余制的木匠器皿,其實也頗受鄉鄰好評,沒病之前,一年收獲也在十幾二十兩,家用堪稱富饒。
也是分家之后,她們家快速崛起,還蓋了磚瓦房的原因。
按大明律規定,祖父母,父母在世時,子孫不能分家,不能存私房錢,否則要被治罪。
龔七姑與她丈夫蔣二哥是在公婆去世第二年分的家,雖說大明律規定財產分割采取的是“長幼無別,諸子均分”的原則,嫡長子只繼承身份地位,財產方面并無特殊。
但實際上與哥嫂分家時,財產方面,他們還是占了大頭,但龔七姑等人不以為意,他們相信,靠自己的雙手,他們可以活得更好。
本來是這樣的,沒預料的是,蔣二哥病了,不但田地,甚至木匠器皿活都不能多干。
家里頂梁柱就去了一根,然后私牙猖狂,奪去龔七姑大部分勞動所得,她們家日子,眼見就衰敗下來。
為照顧丈夫,為照顧孩子,龔七姑日夜不停窮織,為讓男人與孩子吃飽,她本人經常半饑半飽,面容憔悴。
就這樣,這樣的生活都不能維持,眼見她的家徹底要敗了。
好在
又數了一遍荷包中的碎銀與銅錢,龔七姑笑瞇瞇將荷包收好。
她盤算買些米面肉菜回去,還有孩子最喜歡的糖果。
她舉步邁了兩步,卻忽然一陣酸楚,就落下淚來。
她喃喃道“有好日子過了。”
老白牛多謝“書友20180705004816718”三萬打賞,“甜心大衛寶”二萬三千打賞,“股海任逍遙”二萬打賞,愛尚2013118、打太級的貓等書友的猛烈打賞,余者書友打賞投票等。
多謝“靈明天臺”等書友建議,還是要振作,我也打算看看養生功法與瑜伽之類。
本書情節進行到這里,也離疾風暴雨,抗擊清軍不遠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