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到現在,楊河的坩堝煉鋼已經進入實質,以粘土燒制耐火磚,砌成煉鐵爐。
以黑鉛,也就是石墨燒制成坩堝,并讓包添甫等人多次實驗,他們先小后大,已成功冶煉幾次五斤份量的坩堝鋼鐵。今天要挑戰的,則是五十斤份量的坩堝鋼。
烈日下,前方一座煉鐵爐威嚴聳立,約有兩米多高,直徑也快有兩米,整個外形胖胖嘟嘟,頂上還有一個沉重厚實的爐蓋,就若鍋蓋似的將爐子蓋得嚴嚴實實。
坩堝煉鋼本質就若一個高壓鍋,高溫熔煉鐵水,密閉高爐內部必須承受極高溫度,所以此爐耐火磚皆以高鋁粘土燒制而成。
還砌得極厚,爐壁厚達半米多,外面抺以厚厚的鹽泥,周遭用粗藤包裹,硬木支撐。爐蓋同樣如此,以厚實的耐火磚制成,外面包裹著生鐵與硬木。
然后附近一些小鐵爐,高一米多,卻是新安莊工匠實驗五斤份量的坩堝鋼爐。
此時楊河站在大鐵爐不遠處,身旁有著鎮守新安莊,兵務堂總管韓大俠,軍需所主管張出遜,原冶煉坊工匠包添甫等人。
這些工匠個個全副武裝,都穿著石棉服,衣裳、鞋子、手套、帽子、口罩具備,石棉具有高度耐火性與絕熱性,早在商周時期就有火浣布之稱,馬可波羅也說石棉被韃靼人用來制作防火服。
楊河手下工人都是寶貴的,有這條件,該有的裝備自然要具備。
他看了看,這次實驗冶煉坩堝鋼五十斤,希望能成功,他說道“開始。”
包添甫高聲應是,他手下工人有十個,一聲令下,紛紛行動。
煉鐵爐不遠有棚屋,里面擺著一個個石墨坩堝,大小都有,又有大量的焦炭堆積,還有生鐵熟鐵、石灰螢石等原料。
就有工人抬來坩堝,形狀若“u”形,整個顏色黑漆漆的,這是楊河擬定配方,最后燒制成的石墨坩堝,大致石墨占五五,耐火粘土占四十,一些骨料占五。
這些坩堝不便宜,此時石墨價格,也就是黑鉛每百斤要銀三兩三錢三分,而且不耐用,使用幾次就有炸裂的危險。
包添甫等人已經實驗過,每個坩堝只能使用三次,別看棚屋內坩堝多,但都是消耗品,每個使用一兩天就要廢棄。
包添甫吩咐往坩堝里面裝熟鐵,份量約在五十斤,混合一定比例的石灰石、螢石、河沙等,這是為了造渣,去除鐵水中的磷與硫等雜質。
坩堝煉鋼有多種方法,可用熟鐵,也可用生鐵加廢鋼,或用生鐵加熟鐵。
但此時大明不存在廢鋼說法,每塊鋼都被仔細反復使用。生鐵與熟鐵比例也需要仔細實驗,生熟混合,很難說出來什么鋼,甚至有時低碳鋼也說不定。
暫時就用熟鐵,高溫下吸收石墨坩堝里的碳元素,一般可順利得到高碳鋼,幾次實驗也證明這一點。
眾工人忙碌著,這邊取坩堝裝鐵,那邊有工人以鐵鉤拉起爐蓋,往里面裝填焦炭。
鐵爐旁有著半環形的土臺,與爐頂齊平,可站在上面忙活,他們裝填的也是上好焦炭,每斤達到五文錢。
要知道尋常焦炭每斤不過二三文,此時宮中使用的,最好的白炭也只一分銀一斤,平常的黑炭更只三四文錢一斤。
很快他們裝填了足夠的焦炭,約六十斤左右,這些上好焦炭的熱量,燃料六十斤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