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河早為各流程定了手冊,眾工人進行實驗多次,也早熟悉了,他們有條不紊動作,很快準備完畢。
看一切妥當,包添甫下令點火,將引火條從出渣孔探進去。
這坩堝爐最下為空,有吹風孔、出渣孔兩個孔洞,上有爐橋,一樣以耐火磚砌成,網狀結構,與燒飯的灶臺差不多。焦炭堆在爐橋上面,最下為干燥木材,引火之用。
總體簡單,與此時煉鐵爐區別不大,沒有熱鼓風,也沒有蓄熱室。石墨坩堝的特性,很容易使坩堝內部溫度超過一千六百度,并不需要蓄熱室進行加溫。
很快木材點燃,幾個工匠使勁推拉人力風箱,往里面鼓風,逐漸將焦炭燒著了。
煙霧不多,楊河使用的焦炭基本算無煙煤,煙霧少,熱量高。
眾人等待著,石墨坩堝并不急著放進去,約等兩刻鐘左右,看里面焦炭全燒著了,就有兩個工匠用專門的坩堝鉗鉗著,將石墨坩堝放了進去,并關上爐蓋,用鐵栓鎖好。
包添甫讓人力風箱更用勁鼓風,他登上土臺觀察情況。爐蓋上有觀察孔,可看里面鐵水情況,同時可用長長的鐵釬探進去,攪拌坩堝里的鐵水。
包添甫觀察坩堝內的鐵水情況,并依手冊,不停報著內中溫度與火焰顏色。
“火焰橘紅,溫度一千度。”包添甫大聲道,“繼續鼓風。”
楊河走近了一些看,烈日下,鐵爐附近溫度出奇的高,他身旁各人跟著,一樣期盼看著那邊。
不久包添甫又報“火焰青色,溫度一千二百度。”
楊河看他神情專注,穿著石棉服,戴著口罩,汗水不時沁出來,不由微微點頭。
此時沒有溫度計,但觀測“火候”之法倒也有,比如最早就在商周盛行的“目測法”,有個成語叫“爐火純青”,就是古人觀察火候的標準之一。
何等火焰何等溫度,是工匠中的不傳之密,很多人靠此吃飯,甚至很多釉窯老師傅看一次火,就要二十兩到五十兩銀子。又有火照法,吐痰法等種種掌控溫度變化的手法。
包添甫身為冶坊主,觀察火候的本事也是有的,但形不成邏輯與體系,也沒有手冊寫的這么清楚明白。
他從觀察孔仔細看著,看坩堝內溫度越高,慢慢里面熟鐵熔化沸騰,冒出藍色的火焰,他叫道“溫度一千五百度,打開爐蓋。”
他聲音中帶著激動,雖說有些窯溫可以達到一千三百度,但在高溫下看到這種熔點,包添甫不由感慨楊相公之能。
一直以為姓包的出類拔萃,到了新安莊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聞種種,便若新世界的大門打開。
其實鐵的熔點為一千五百度,按理說此時煉鐵是不能得到液態生鐵的,但此時鐵中含有大量的硫磷硅錳等雜質,使熔點降低到一千一百度左右。若有合適的器皿與工藝,倒也可以得到液態鐵水,但當然不能與正牌的鐵料熔化相比。
隨著他的喝令,幾個工匠上前,一人抽去鐵栓,一人用鐵鉤拉著,很快沉重的爐蓋拉開,立時滾滾熱浪洶涌而來,便在這邊,楊河都感覺到了灼人的熱意。
楊河看著,看一人穿著厚厚石棉服,拿著長長的勺子,將石墨坩堝內一些東西撈出來。
這是雜渣,放入的石灰石、螢石、河沙等與鐵水中的硫磷等元素反應生成,去除這些雜質,鐵水質量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