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為六總第一總副,擴軍后,原第二總副董世才升任為七總的把總,他就成為六總的第二總副。
依新安軍“看不見師”制度,第二總副其實就是新總的儲備把總,他們與主將是平等的,平時也不參與具體事務,只跟在正官旁邊,偶爾干些這方面的事。
他們主要任務是觀察與學習,學習如何掌控一個把總內的大局事務。
黎萼的身形很硬朗,外貌類似一個憂郁的中年大叔,他本宿州人,逃難途中曾有一個妻子,又有一子一女,但未走到永安集時,他的妻子羅小娥就不支倒下。臨死前,妻子還掙扎讓他快走,帶兒女走,不要管她。
黎萼一直嘆息她沒能堅持下來,否則在雙橋廢莊加入楊相公的隊伍,就有了活命的機會。
轉眼也一年多時間過去了,黎萼在新安軍內成了副把總,依他現在的身份地位,再娶一房貌美的妻室易如反掌。但他一直不娶,除了怕子女有一個后母日子難過,也是忘不了羅小娥這個結發妻子吧。
他們來到西門這邊,眾多士卒正冒著嚴寒忙碌,他們抬來一箱箱萬人敵,又在墻邊堆積大量的灰瓶,一片熱火朝天的氣氛。
西門是一個“凹”樣門,一個口子進來,道路隨寨墻彎曲詭異,“s”形的,一直進去約十五步,最里面才是寨子大門,結松類內甕城。
道路與坡地之間很高較陡,約有兩丈多高,但頂上寨墻為胸墻,外端為土,內端為碎石,疊著麻袋,卻是為了里面士兵作戰便利。
張松濤認為此處很重要,專門在內甕城布置了二十個銃兵,三十個長矛手方盾手,打射火銃,投擲萬人敵與灰瓶,形成甕中捉鱉之勢。
現新安軍都有練習投擲萬人敵,張松濤特別選用善投之人,他們使用的新萬人敵,內裝鐵彈,殺傷半徑三到五米,如雨似的萬人敵投下,若敵來犯,定讓他們吃不了兜著走。
兩個凸角處還各布置了火炮,皆是獵鷹炮樣式,打射十兩的彈丸,火炮架在非常沉重的四腳木凳上面,機括青銅,可以非常靈活的上下左右轉動。
兩門火炮都設有護板,他們炮位處還疊了厚厚麻袋,兩邊皆是高過頭頂,可以比較有效的保護炮手們的安全。
張松濤等人走到北端處的凸角,這邊五個炮手正在忙活著,炮長兼觀察手看著炮位外面,嘴中囔囔著,瞄準手就持著挽柄,對照準星與照門,不斷的調試瞄準。
點火手無事,就用細布加油,擦拭著五個子銃,將每個子銃擦拭得閃閃發亮。
又有兩個裝填手,整理著彈藥箱的定裝紙筒彈藥,按實彈與霰彈分門別類,便于戰時隨時裝填取用。
子銃只有五個,打完后只能再裝,現在新安軍都使用定裝紙筒彈藥,裝填還是便利的,又配鵝毛引藥管,子藥塞進去,再插上管就行了。
這些炮手火炮,也是中軍炮隊暫借支用,他們盔甲斗篷與普通士卒差不多,但沒有鐵面罩。畢竟是火炮,硝煙太大了,若還配上鐵面罩,恐怕開了炮后什么都看不到了。
張松濤走到炮位處看了看,視線很好,火炮正對著缺口道路,敵人若來,很輕易就能擊中他們,左右兩門火炮,也足以封鎖這寬有二十步的中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