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楊河此人可用,眼下他再立新功,未知明公將如何安置此人”
史可法微笑道“兵憲以為如何”
張文光誠懇道“明公,官兵不可用,逆虜囂囂,奮勇挫虜者卻是我淮安府的鄉兵。昔狀元公沈坤編練強軍,大破倭寇,此時鄉兵可用,何不再練強軍,保境安民”
他窺探史可法的神情,繼續道“楊練總文武雙全,戰功卓著,何不多讓他掌兵練兵捷報升賞下來,他至少可領府同知的官銜。下官以為,邳州、海州為南直門戶,何不就讓楊河充任邳海練備下官為國朝事,亦愿將官邸移往宿遷,就近囊助監理。”
張兵備露出自己的意圖,與很多人一樣,他早注意到楊河這個人,注意到楊河手上這只軍隊。
很多人都想從楊河身上分一杯羹,張兵備當然不例外,特別這次前所未有的大捷后,他的心思就更熱切了。
其實不久前淮安知府周光夏也曾拿著捷報向他報捷,還或明或暗點出,楊河可大用,全府的鄉兵可歸他掌練,當然,節制楊河的這個人選自然是他周光夏了。
只是很抱歉,這個功勞,張兵備要親自抓了。
而楊河現在雖是七品官,但立下這樣的功勞,連升數等只是等閑,至少可以升到五品官位,這樣邳州練總的位置就有些配不上他了。
其實依大明的軍功制,楊河領軍三千人,斬首虜賊六十顆就可以升一級,按每六十顆加一級,他斬首一千四百余顆人頭可以加二十多級。但遺憾的是,大明軍功加級,只加到三級而止,其余止賞。楊河斬殺的人頭富余了,但此戰后升遷,卻是板上釘釘的事。
張文光侃侃而談,向史可法提議楊河可為邳海練備,掌邳州、海州、睢寧、宿遷、沭陽、贛榆二州四縣鄉兵事。兩地知州,四地知縣,可令其等贊畫,但都歸他張文光節制指揮。這樣可避免各地方官敷衍了事,有什么功勞,他們可分潤一些,還不必親冒矢石,可謂皆大歡喜。
同時提議楊河為邳海練備,而不是淮安府練備,也是張兵備仔細思慮的結果,遠離府城是非之地,強軍強將由他獨享。特別淮安府也有練備,由府通判擔任,此人頗有根腳,張兵備不愿多生事端。
張文光娓娓道來,該考慮的都考慮到了,確實思慮周全。四品是道檻,能到這個層次的都有才能,就看你站在哪一邊。
史可法靜靜聽著,身后幕僚閻爾梅、姚康等人神情各異,良久,史可法道“編練六地鄉兵,錢糧何來”
張文光道“府道可善為籌措,六地可供應糧草,亦可效岳武穆,令楊河回易商貿,經理屯田礦治商貨,當可妥善解決糧餉諸事。”
岳家軍戰績卓越,軍中需要大批的糧餉,除了朝廷撥下外,岳飛也設置了一個叫“回易官”的職位,經營酒庫、營田、典庫、房廊等生意,年收入百萬貫,妥善的解決了軍需糧草的問題,張文光認為可以效仿。
他關注過楊河的發家史,以剿匪起家,以戰養戰,所獲頗多。然也有一個弊端,他麾下鄉兵太強悍,每到一地,此地就治下清明,有錢沒錢的匪徒都被剿光。編練六地鄉兵,所需糧餉器械不少,光靠剿匪不行,需要開辟新的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