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大拍馬屁說郡王真是高風亮節。
寧希濂“”
等到查清了此案要回去時,錦榮卻不打算繼續和寧希濂他們同路了,而且還是同樣的套路,留書走人。
寧希濂第二天起來,錦榮和她身邊的侍衛,馬車等等全都不見了。
“我還另有欲往之地,就暫且不回京了。”
寧希濂和沈時襄“”至少顧念一下好友情誼吧。
錦榮這一游玩,就游歷了好幾年,足夠的錢財和安全保障,哪里去不得。偶爾聽說寧希濂和沈世襄在什么地方破案,興致來了,也會過去看看,見見老朋友。
寧希濂他們也從最初的驚嚇,變成了見怪不怪,有時還會幫忙給太后和陛下帶信。錦榮這些年居無定所,四處游玩,也不方便傳信。
錦榮也會讓他們帶些她在各地搜羅到的新奇東西給母后和皇兄。
寧希濂和沈世襄也時不時能聽到郡王行俠仗義,救苦救難,破除神像等事跡,這些也就算了,但包花船捧佳人,成為了江南第一蕭師的入幕之賓這些事。
寧希濂已經不忍心再想起偶然一次在京中見到那位真正的康寧郡王,他那年紀輕輕憔悴滄桑的模樣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等到寧希濂二人名滿天下,卻還是到處跑破案時,錦榮又來找他們吃披霞供了,她身邊還多了個叫小易的侍衛。
同樣下雪的日子,幾人忽然聊到名留青史的問題。
“人生在世,無愧于心就好,何必在乎留名呢。”沈世襄意外地灑脫道。
寧希濂也贊同地點了點頭。
“不怕不留名,就怕被后人妄自揣測。”錦榮挑眉笑道,“比如談論你二人為何年近三十,尚未娶妻”
寧希濂斜了沈世襄一眼,“我是潔身自好,憑心所為。”
沈世襄反而很自豪,“我是紅顏知己太多。”
“那我怎么聽說,京中就有小道話本說寧大人好男風,沈大人是身有隱疾,故作遮掩呢。”
“姐姐,你不僅聽說了,你還買了呢。”小易跟著插了把刀。
也許是因為錦榮那日話語的刺激,寧希濂和沈世襄決定寫一本書,講述至今未知所遇各種案件,試圖表現他們一心為公,卻非謠言所傳那般。
寫著寫著,倒不再是初衷,而更多關注于刑獄查案手法,希望能有助于后人參考。
錦榮偶然一次看到了,興致勃勃地把自己破除幾次迷信的事件還有風土人情什么的也給加進去了,隨便用了個不相干的名字。
要她自己寫,恐怕堅持不下來,畢竟這種事,有過一次就夠了,但時不時在寧希濂和沈世襄的書里加點東西,還是挺有意思的。
錦榮往往在天下各地游歷幾年,就回京城待一段時間,直到太后去世,她開始了最長的一次旅行,在海上轉了一圈才回來。
沒把她的皇兄嚇得夠嗆,不過,她的海上旅行后來也成了常事,在寧希濂書里加進去寫的東西也越多,對于用過佚名無所顧忌的寫,她也玩的不亦樂乎。
而后世也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披霞集究竟是多少人在寫。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