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風而來之人只能排隊買酒。
曾諳和許數是讀書人,平日愛詩成狂,愛詩之人,豈能無酒,對美酒一道,兩人也有心得,眼看酒越賣越少,心中焦急不已,好在到他們時,還有兩壺新杏花酒。
許數高興笑道,“你我一人一壺正好。”
曾諳亦點頭,早聞過他人開杏花酒的泥封,那酒香已是醉人。
不想有一人青衣,一人藍衣的老人氣喘吁吁,竟是對他們一作揖,“望憐我們兩老千里迢迢趕來討要兩壺酒,愿意銀兩相換。”
曾諳與許數兩人互相對視了一眼,隱隱有些掙扎,那酒香實在饞人,但這兩個老人又實在可憐,便嘆了一口氣,將酒讓了出去,許數也是如此。
兩位老人含笑道,“多謝二位公子仁義。”
說著從懷著取出銀兩,一眼看去不止百兩之重。
曾諳和許數有些驚訝,未想兩位老人衣衫簡單,卻能隨手拿出重金,詫異之余也沒想著收下,本是好意,再說王姑娘這酒賣得也不貴,他們也不會貪圖別人銀兩,連忙擺擺手拒絕了。
兩位老人收回了銀子,目光溫和道,“日后定有報答。”
說著拿錢換了酒,就轉身走了。
曾諳和許數也未將那話放在心上,嘆與美酒錯失,還是回去安心讀書吧。
青衣老人和藍衣老人越走遠,身邊很快聚起云霧,也恢復了真正相貌,竟是土地和城隍。
那位大人興致一來,親手釀出的酒豈是凡酒,凡人看不出這酒的妙處,他們卻知道,不醉者可心境明悟,提升修為,當然這只是對修道中人有好處,與凡人卻是無用。
這位大人喜歡游戲人間,大隱隱于市,他們自然不敢打擾,而是化作了凡人買酒,不過,也欠下了兩個年青人的因果,日后也要還一次。
和這次的機緣相比,當然也算不了什么。
錦榮新釀的杏花酒風靡江城,甚至名聲遠傳,連文知州在喝過一回后,也私下同捕頭謝青道,希望王家姑娘能多釀一些。
文知州不僅是想解饞,也是想獻一部分上去,好叫上頭知道,他治下若出個貢酒,臉上也有光。
謝青在去了王家酒坊后,回來向知州大人稟報,因方子特殊,產量實在不多。
文知州便只好作罷,也沒有強求,甚至還叫底下人照應一下王家酒坊,哪怕不能獻上去,他自己能解解饞也好。
像文知州這般心善的人有,心思貪婪懷有惡意的人也不少,也有人嫉妒王記酒坊新出的杏花酒揚名,比如最近到江城行商的一楊姓商人,他也從別人那里討了一杯酒,以他的生意頭腦,當然能想得到,這酒賣到其他地方,甚至是京城,能賣出什么樣的天價來。
而現在王記賣酒的價格和產量簡直是在浪費這酒。
他先想得的不是怎么說服王記合作,而是動了歪心思,弄到這方子,有方子在手,就相當于有了一棵搖錢樹。楊姓商人暗中查了王記酒坊的底子,不過是個孤女當家,就算她親生娘親嫁給了沈員外又如何,等拿到了方子,他就離開江城,誰也找不到他,再賺大把大把的錢。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