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醫,皆以針石灸艾為先,藥餌次之。今之灸艾,惟施之風痹急卒之癥,針者百無一焉,石則絕不傳矣。古之視病,皆以望、聞、問、切為要,今則一意切胗。貴人婦女,望、聞絕不講矣。夫病非一癥,攻非一端,如臨敵布陣,機會猝變,而區區仗諸草木之性,憑尺寸之脈,亦已疏矣。況藥性未必遍諳,但據本草之陳言,脈候未必細別,徒習弦澀之套語,殺人如芥,可不慎哉”
中醫之所以衰敗,入關韃子要背一口黑鍋。
有點風骨的儒生不愿出仕,考不上功名的也要另尋活路,他們翻幾本醫書就開始給人開藥治病了。
一蟹不如一蟹
清人俞正燮雖然不是正經醫生,但“博古通今,世罕其匹”。他在壓片戰爭前說中國人肺有六葉,洋人四葉中國人的心有七竅,洋人四竅中國人的肝在左邊,洋人在右邊中國人的小丸兩顆,洋人四顆。
這個例子有些牽強,畢竟中醫還沒解剖過羊大人
秦漢黃帝內經“若夫八尺之土,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
王莽抓了個人,然后“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度量五臟,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
宋代有人造反,抓獲后被解剖了。官員并與畫工將所見繪成圖譜,名之曰歐希范五臟圖。“喉中有竅三,一食、一水、一氣,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則有心,肝,膽,脾。胃之下有小腸,小腸下有大腸。小腸皆瑩潔無物,大腸則為滓穢,大腸之傍有膀骯。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長者,斜者,直者,有竅者,無竅者,了無相類。唯希范之心則紅而石垂,如所繪焉。肝則有獨片者,有二片者,有三片者。腎則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則有在心之左。至若蒙干多病嗽,則肺且膽黑。歐拴少得目疾,肝有白點其中黃漫者,脂也。”
雖然有錯誤,人家至少懂得要研究。
同時代的沈括很快就對歐希范五臟圖的錯誤提出糾正。他在夢溪筆談藥議中說“世傳歐希范真五臟圖,亦畫三喉,蓋當時驗之不審耳。水與食同咽,豈能就口中遂分二喉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
還有宋慈的洗冤錄,里面解剖內容不少。老宋是無可置疑的法醫界鼻祖級人物,居然沒資格上史書,可嘆宋慈甚至都研究了蒼蠅產卵在案件中起的作用
到了清代,醫家王清任深感解剖知識的重要,“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否則“本源一錯,萬慮皆失”。“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
老王想研究人體結構,沒條件,只能找倒閉路旁的尸體,等野狗啃食后上前觀摩以及去刑場研究死刑犯。
然后一些封建禮教的維護者辱罵其為“教人于胳堆中、殺人場上學醫道。”
可能劊子手對人體更了解,畢竟古代有凌遲存在或者饑民,他們人食人還有行伍中人,殺的人多自然見的多。但他們不會留下人體結構記錄。
王清任一直想弄清楚胸中膈膜的形態,苦等二十年才偶遇一位曾鎮守過哈密的將軍,將軍對他詳盡地說明了膈膜的形態和位置。。
“中國以整個解剖言之,實極幼稚。推其原因,乃因有人倡導,無人繼承,雖有創建,不能發展。蓋科學非一人一代之事,必經多人之研究,時能抵于大成也。兩漢以來,吾國醫學完全操在儒生之手,雖有其他杰出之士,或因不能著書立說,或因儒生所摒棄,以至其道不能傳者,當不在少。儒生之弊,又在著而不述,墨守舊說,且又謂醫乃仁術,不宜刳剝人體以供實驗,于是乃承訛襲繆,不事實驗。兩千年間,解剖學無成立之可能焉。”
不水了。
最后,中西醫不要再爭了。你咋不爭兩千年前的中西醫,不爭一千年前甚至五六百年前的中西醫他們連車尾燈都看不到。科技同理。后面就稍微落后了一小會兒就把老祖宗批判一番,合適
李自成當場抓了個小白鼠給蒙古大夫們演示一遍,手術很成功,但傷員咽氣了
老李有些尷尬,他轉頭叮囑老軍醫們要多看欽定外科,多學習多實踐。然后他就溜了。
話說穿越古代,只要掌握了壯羊、消炎兩種大殺器,坐等收錢。
狀陽拉倒,消炎藥李自成做個樣品還成,沒法大規模量產。先用酒精、中草藥湊合著。片仔癀不錯,只是略貴。至于蟑螂水,有些難度,弄液體不摻防腐會氧化失效,弄粉末效果差點。
一晃就到了九月份。
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兵部右侍郎楊鶴被逮下獄,洪承疇接任。,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