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別福王,李自成帶著長長的驢騾車隊伍滿載而歸。
一大批糧食抓緊時間運過黃河,拉去王屋山屯起來。
袁宗第在這邊帶人修堤,黃河另一邊的谷可成帶著騎兵縱橫懷慶府,在沁河南岸馳騁無敵。革命軍累計收銀十八萬,糧豆一萬三千多石。
差不多夠用了,再折騰就要被圍剿。
李自成把騎兵和火器營都打發回上黨,讓他們去跟各家反王混個眼熟。至于他自己,反正有王鐸罩著,暫時無憂。何況還有袁宗第的兩千兵,就算只拿鐵鍬鎬頭都能殺敗附近的河南兵。
孟津這邊整修黃河大堤的同時,中條山的劉芳亮、稷山縣的韓云和太谷的王宗岳等人都沒閑著,他們也在整修本地河渠。
崇禎五年的水災并不只在河南。山西平陽大水、垣曲黃河溢、解州水決、鹽池蒲州芮城安邑垣曲陽城雨害稼禾。很多河道和灌溉水渠都被沖壞了,損失不小。
還是那句話,盡人事聽天命。李自成實力有限,能做的也有限。能把黃河收拾好已經是天大功勞,其他地方只能先照顧自己人。
這天,李自成正和王鐸、張爾葆在院子里聽小曲兒,黃河工地上有個小工頭急匆匆跑來了。
黃河工地上挖出塊銹跡斑斑的青銅碑
碑身上花紋古樸,當中還有幾個大字,但工地上沒人看得懂。
工頭黃守才同樣認不得。但他知道這玩意兒應該是寶貝,于是急忙上報。
李自成、張爾葆、王鐸聞訊匆匆趕到黃河邊。
附近勞工們都被驅散,各忙各的去了,一塊半人高的青銅碑孤零零的斜躺在土坑里。
“這”
李自成也看不懂上面寫的啥。
卻見張、王兩人拍著大腿驚呼“這是小篆啊”
如此,青銅碑可有些年頭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
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書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制了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即“小篆”。
漢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字體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規范文字的產物。
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形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篆”一直從秦朝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更簡化的隸書所取代。
但因為“小篆”字體優美,頗有古風古韻,所以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所以在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
李自成這種假把式看不懂小篆,但張爾葆和王鐸這種大拿認出來不難。
黃河工地上挖出的這塊青銅碑,很有可能是秦漢時代的產物。
王鐸蹲在土坑邊,湊近了辨認著一字一字念道
“受命于天既壽永啥”
最后一個字銹跡太模糊,但是不難猜出來。
這八個字是始皇帝傳國璽上的刻字,現在玉璽變成了青銅碑。
張爾葆喜形于色,手舞足蹈,“絕對是秦朝古物單憑這花紋造型以及銹跡就能斷定。寶貝寶貝”
李自成有些納悶,沒聽說過這里出過古董啊大統領怎么說也對歷史小有研究,真要在黃河邊出土了秦代之物,還是有“受命于天”字樣,肯定是國寶。
或許是由于黃河泛濫等原因,后世沒發現
李自成覺得青銅碑后面應該還有字,準備招呼勞工過來抬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