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也要招募幾千人過去采礦吧,一座小城就出現了。
東北現在應該有兩三百萬人,早開發早受益。
當前毛熊剛修建了雅庫次克城堡,沙皇在那邊設立督軍府。他們馬上就要侵入東北亞了。
雅庫次克再往南離漠河只有一千多里地。那邊的一千里跟內地的二十里也沒啥區別。一個前哨站幾十個人就能控制方圓幾百里范圍。
李自成無條件奉上金銀礦,只希望皇太極能幫忙守住北大門,給自己省點事。感謝他
假如對方不愿意被感謝這是極有可能的,尼布楚、漠河那邊連像樣的路都沒有,人煙荒蕪,皇太極瘋了才去開發。
何況后金最不缺的就是錢,銀子堆滿了庫房花不出去。這也是那邊物價高昂的一個原因。
為啥明軍給崇禎干活就拉稀,投身皇太極就武德充沛
看人家政策
不分滿蒙漢軍,凡正身旗人馬甲步甲陣亡給白銀150兩。如果是漢人家奴臨時充甲兵戰死者給銀100兩。這是一次性現金補償,不包括喪葬費和對立功人員的家屬津貼,以及把孩子撫養到16歲等等。
綠營這種仆從軍,馬兵陣亡撫恤銀70兩,步兵50兩。
就算上官雁過拔毛這簡直是一定的,那小兵們也能剩下不少。
對比一下,明廷給吳橋兵變中在登州陣亡的13名葡萄呀槍炮教官的撫恤金是每人10兩銀子。
至于明軍小兵,飯都沒得吃,軍餉都拿不到,還想要陣亡撫恤真是想多了。
就算有陣亡撫恤,只能看到萬歷年的標準,千總8兩,軍丁3兩。
天差地別。
韃子能入關逐鹿天下全靠皇太極打的基礎好,多爾袞就是個弟弟。
唉,又扯多了。
總之人家皇太極不差錢,未必會發神經去開發漠河。
如果真被拒絕了,那么為了讓沈一石和王重新得到韃酋支持,再奉上玉米等新作物種子。
這些救荒玩意兒在華北推廣之后,遲早被建奴知曉,大統領資敵不過是搶先拿點好處罷了。
再者,人家真不一定看得上玉米土豆。東北有的是沃土,只是缺勞力耕種。愁人
當年明太祖朱八八派大軍進入遼東,僅三年后遼河平原就自給自足了。
東北絕對是一塊寶地,“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可惜大明沒有好好經營。
直到明中后期,那邊還是以黃米為主糧,只這一點都能看出生產發展極端落后。小麥、高粱、小米、大米的啥不能種啊,衛所軍戶一家來一百畝地,只粗放的種一季也足夠吃了。
別提小冰河了,不耽誤種一季糧。
穩固經營五十年,東北富裕的糧食足夠供應五座京師所需,哪還用大費周章的南方漕運。
也別再扯淡說東北沒暖氣所以人待不住,總比在陜北既挨凍又啃樹皮強。
其實到了滿清的乾隆朝,京城在事實上就不缺糧了。那還是在封禁東北,只靠畿輔產糧區以及開墾了些口外蒙古草地的情況。
即便要供應五六十萬八旗人丁消耗,乾隆時京師附近的倉儲糧依然多到發霉了,最后只好賤價處理給老農當肥料。然而錢糧還是太多了,乾隆又推行了幾次全國性的免稅措施,折合約3億兩銀子。
再往前的康熙年間,京倉陳米已經多達四百余萬石雍正年間,東北高粱、小米價格是京師的一半。
這么一對比,越發顯得大明朝拉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