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帶李自成從歷山派過去調換的一哨人馬也被打殘了。高一功因為“護送”上千蒙人到沁水,幸運的躲過一劫。
劉宗敏躺在擔架上指揮突圍,萬幸跑出來幾百人。他們安全抵達了婁煩山寨后才有條件傳出信來。
那邊根據地被圍剿還有個原因。秋收之后,劉宗敏幾乎把附近幾個縣能收繳的糧食全收完了。可以說他是呂梁地區最大的土豪。數千明軍找不到飯吃,有錢都買不到糧,他們只能去“打土豪”。
可憐的小劉。
李自成不會親自帶兵去救援劉宗敏。
因為他的全騾馬化“御林軍”并不適合山地戰,去那邊反倒束縛住了手腳。何況,半路還有張宗衡等數千明軍,大隊車馬想安穩通過不容易。
另外,馬士英等人還在長治一帶剿賊,他們會不會南下圍剿短毛還未可知。
尤世祿在張宗衡的威脅下已然“病愈”,統兵到了陽城,幾乎就是大順軍剛走他就趕到了。
眾所周知,明軍后勤捉急,老尤也不是善男信女,一路走一路找吃食。然后,“總兵尤世祿縱兵掠陽城”。
飽暖之后思那啥,沒后臺的秀才、舉人家女眷都被禍害了幾個。甚至有整個村子都被屠了,因為怕幸存者們上告。
尤世祿知不知道下面的情況外人不清楚。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樣上面既要小兵賣命還不給撥錢糧,總兵能咋辦
剛進入澤州的左良玉部軍紀也差不多類似。
記錄農民軍就是“百般拷打,損人耳目,斷人手足,燒人肌膚,金銀珠玉罄搶一空,豬羊牛只蠶食殆盡。家家戶戶無一物所存,無一物不毀”
記錄官軍呢,“兵馬太重,玉石難分,誤傷良民亦多。”一筆帶過。
再比如澤州的大陽鎮,原時間線上先被平穩占了兩次,當時土豪們給了錢糧。第三次不愿給了,農民軍才攻城。
各路反王里應該有畜生,但是絕大多數并不會亂殺無辜,那樣對他們有什么好處
他們只是要吃飯。地主老財們要對抗,那被殺不是很正常。至于底層貧民,自己都快餓死了,農民軍瘋了去殺他
亂殺無辜一點收益沒有,還浪費體力、損耗軍械,你以為農民軍能天天吃飽他的兵器容易找
當然,這話對明軍同樣適用適用一半。他們割貧民腦袋可冒充軍功,有收益。
地主的后代們,以及自干六們總說農民軍無惡不作,可是,再舉個例子
原歷史線,陽城附近除了竇莊,后來的五六十處大型堡壘都是在農民軍三番五次來來去去后,在年或者七八年后才逐漸修筑起來的。
農民軍要是把他們殺光搶空燒完了,他們哪來的錢修堡哪來的勞力修堡后世哪來的那么多明代老房子尤其清代以降,絕大多數堡寨、老房子都廢棄湮滅了,不然留下來的更多。
農民軍攻破的城鎮不在少數,有些縣甚至來來回回被破了六七次的都有。縣里的縉紳、退休官員以及未來不久會出仕當官的人等等,很多還不是活的好好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比如向來傳言好殺的張獻忠,他占據縣城時,聽說有個后生的哥哥是知府,想著打個土豪弄點錢糧,結果跑去對方家里一看,并沒有啥家產。
張獻忠就給知府寫信“使為官者人人皆如我公,百姓不受脧削之苦,獻忠何能起事”并且說他知道知府不會回信,他也不希望得到回信。
知府確實沒回信,不過張獻忠和他弟成了“不拘形跡”的朋友。
這位知府的結局咱以后再說。張獻忠以及很多農民軍頭領本來就是窮苦人出身,即便他們殺人不眨眼,但好歹也有基本人性,知道什么人該殺,什么人沒必要殺。
可掌握話語權的并不是農民軍,所以,還不是任別人怎么編排及至大明僅剩下最后一口氣,有點良心的士紳官僚們才在筆下才把評論顛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