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官兵所至,動以打糧為名,劫商賈,搜居積,銀婦女,焚室廬。小民畏兵,甚于畏賊。”
“賊來兵去,兵去賊來。賊掠于前,兵掠于后。賊掠如梳,兵掠如剃。總督之令不能行于將帥,將帥之令不能行于士卒。今日之事,其何以濟”
“殺民如剪草,列顱稱賊首。”
“各攜利刃爭相逐,函首忙報將與督。哄然攘臂受賜金,屠盡一家與九屬。”
“將無紀律,兵無行伍,銀污殺劫,慘不可言。所掠婦女,荊布者徒步隨行錦繡者乘馬掩泣。尾賊而往,莫敢奮臂,所獲之級,半是良民。所報之功,毫無寔績。”
“賊令嚴明,將吏無敢侵略。明季以來,師無紀律,所過鎮集,縱兵搶掠,號曰打糧,井里為墟。而有司供給軍需,督逋賦甚急,敲撲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賊,反得安舒”
乾坤顛倒
河南襄城有個士紳叫張永祺,和王鐸是同年舉人。他從崇禎五年開始,集合了一幫大小地主出錢出糧協助守城。十年時間,他自己花了折合一萬多兩銀子。襄城也一直平安無恙。
崇禎十四年底,李自成來了。包括襄城知縣在內的很多人都要開門投降,張永祺不同意。他大義凜然的要死守。
結果,最后關頭他借口老母想要出城躲避,就溜了。張永祺跑到溫縣花了八十兩銀子買了座大宅子安頓下來。
一個月后,張永祺“始得家書,云闖賊入城,家業蕩析已盡,家口無恙。”
接著,他去找了王鐸等人的關系,托汪喬年麾下總兵鄭嘉棟捎帶自己回襄城老家,順便當帶路黨,要做還鄉團。
當時剛過完年,先下雨又下雪,張永祺跟隨從洛陽開拔的秦軍“日行泥中,夜宿霜地。手拾枯枝煨面餅,日一餐。與各兵不鹽食者數日,甚至求勺水潤口不可得。草空豆盡,營馬長嘶。嗚呼,身在事外,痛恨兵丁驛騷,及入行伍,備悉艱難苦楚,可為痛苦浩嘆也。”
可憐的秦軍,張永祺還感慨了一番。
秦軍們半路想打個寨子補充糧草還沒打下來,灰頭土臉的撤了,汪喬年的結局以后說。
至于張永祺,他記錄說李自成打敗汪喬年后把襄城190多個讀書人“割鼻斷足”。而他這個正經的還鄉團團長,被俘后反倒沒被割鼻斷足,奇怪了。
鄉親們惱他引官兵入城,招來那么大災難汪喬年的親屬也一再告狀,稱張永祺通賊,又懷疑他侵吞官兵財產。
張永祺在家里待不下去了,只好又去外地買了座宅子,吃嘛嘛香,還看了一眼康熙盛世才嗝屁。運氣真好。
最后,他在書里記錄的那些事情,有多少真的有多少假的,已經沒人知道底細了。
人民裙眾創造歷史,可傳承歷史的是達官貴人。涂脂抹粉的是他們,瞎幾把編排的也是他們。
繼續說農民軍和官軍對比
“惟闖賊過則家室完好,畝禾如故。百姓竟德之,竟多歸附,勢益大。”
“闖賊分兵下孝感,姚乘舟避難南湖,唏噓不已。鄰舟婦解之曰賊自入黃來未殺人。”
李自成在襄陽時,明朝監紀推官朱翊辨向崇禎報告說“賊又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牲,務農桑,為久遠之計。民皆附賊而不附兵,賊有食而兵無食。”
李自成在京城時,文人陳濟生于中記敘了自己逃出京城,在京南一帶大順政權統治區看到的情景“居民稠密,諸鄉村肩荷而來,日中為市,至晚方散。太平光景,于茲僅見。”
中說“偽縣令劉鐘泰自山右來任。時賊法嚴,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任二十余日,邑甚安之。”,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