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結構的優勢是大家能互相照顧,更容易同仇敵愾,團結性好,能爆發出更強的戰斗力。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戰斗精神極強。
缺點是,一旦戰場上有人退縮,就會帶動一大片人跟著逃跑,繼而引發整支軍隊的崩潰。
或許是因為那個缺陷的原因,所以后來的盧象升總是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竟比武將還武將,是個不要命的主。他因此被稱為“盧閻王”。
“天雄軍”是一支步兵與騎兵結合,注重使用弓弩、火器等遠程武器的部隊。盧象升所訓練的騎兵身著鐵甲、配備長槍和火銃,既能遠程打擊、也能沖鋒陷陣。
打法上步兵結陣,前面插上木樁、鹿角,兩邊騎兵掩護,后面火器齊射,打農民軍真是一打一個準。
將來的天雄軍在與農民軍的戰斗中表現亮眼,常常以少勝多,多次擊敗各路“流賊”。
盧象升確實作戰勇猛,盧閻王的綽號也不是白叫的。不過,他并沒有對農民軍形成致命的打擊,多半是把“流賊”驅散或趕入大山就完事了。對方實力未受大的損失。
說得直白一點,盧象升打農民軍可以次次報捷,但流寇實力不減。
盧象升的勝仗,多是在戰術層面。在戰略上,他和大多數文官一樣沒什么大意識。
他說“臣與督臣,有剿法無堵法,有戰法無守法。”也是對自己能力的說明。
盧象升對流寇的戰略沒有剿滅方法,他重視野戰克敵,但沒啥有效的方法抑制對方的流動,對于守備沒提出什么建議。因此盧象升的剿匪和陳奇瑜差不多,天天打勝仗,月月報捷,但流寇并未傷筋動骨,整體實力不減。
相比之下,楊嗣昌至少還提出過“安內方可攘外”,“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方略,此舉在兩年內頗見成效。各路農民軍幾乎全部偃旗息鼓,敗的敗,死的死,降的降。大明境內難得消停了一陣子。
當然,這并不是苛責盧大人。強求文人變成軍事家、戰略家,那是吹毛求疵。
公允的說,在其位,謀其政,盧象升做了他身為大明臣子該做的事。
問題在于,李自成那幫農民軍是罪人嗎
他們只是被天災逼得走投無路,不反抗就會死的一些底層貧民而已。殺他們,值得歌頌嗎
盧象升是一位獨具風骨,忠君愛國,能力有限,但是永不放棄的封建官僚典范。
說他獨具風骨,面對閹黨權勢熏天,他斷然拒絕拜謁魏忠賢祠堂;
說他忠君愛國,“己巳之變”面對國難,他自行募兵萬人進京勤王;
說他有一定能力,明末一堆爛攤子,他卻能收拾豪強,賑濟百姓,屯墾開荒,恢復生產,整合力量組建天雄軍,剿殺流賊,努力扶持大萌的殘破局面;
說他能力有限,雖然努力了,但是仍舊沒什么實際效用。明末大局絲毫未有改觀。
盧象升本質上畢竟只是一介文人。就像袁應泰、袁崇煥、茅元儀、孫傳庭、孫承宗等等等等,甚至可以包括史可法、徐光啟、瞿式耜等等等等很多人,他們都是文人。
明末文人好說大話,放空炮,拉幫結派,這是通病。
他們不是軍事家,去統領軍隊打仗,其實不大合適。
洪承疇同樣是文人出身。拋開立場,他的能力確實非常強,文韜武略齊備。可以說遠超袁崇煥、盧象升等人。非是洗白翻案,僅是從軍事水平上講
崇禎十三年開始的松錦之戰是明、清在遼西戰場的最后大決戰,可以說是皇太極一生軍事生涯中最精彩之作。
從整個松錦戰役過程來看,其實洪承疇有機會剿殺皇太極。可惜了。
有能力有機遇又想做出成就,這樣的人是天選之子;
沒能力有機遇又想做出成就,終究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能力沒機遇又想做出成就,這樣的人是一個悲劇,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