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翹起二郎腿,“如你所愿”
南美除了金礦、銀礦,還有什么
瘧疾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猖撅流行的疾病,曾奪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金雞納霜,又叫“奎寧,是這個時代防治瘧疾的特效藥。
秘魯當地的印第安人早知道一種醫治瘧疾有特效的樹皮,他們稱這種樹為“生命之樹”,并規定誰泄露了秘密,便處以死刑。
1638年,也即是崇禎十一年,擔任秘鹵總督的西班呀欽瓊伯爵和夫人金雞納來到了首都利馬。不久,金雞納夫人患了一種嚴重的冷熱病,什么藥也治不好,于是請來印第安姑娘珠瑪照料。
珠瑪姑娘出于同情,冒著生命危險帶來了“生命之樹”的樹皮,服用后金雞納夫人的病果然好了。
第二年,“生命之樹”便被移植到歐洲,植物學家把它改名為“金雞納”樹。再過200年,發國人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治療瘧疾的有效成分,并將之命名為奎寧。
早期樹皮中提取的金雞納霜毒性很大,使用不當可致死。康熙皇帝還被這玩意兒救過一命。
現在,它要被李自成搶先包裝成神藥推出去。至于效果更好的青蒿素,以當前水平,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如果說金雞納霜還有些偏門,那么原產南美的橡膠絕對是鼎鼎大名了。
橡膠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cauuchu,意為“流淚的樹”。天然橡膠就是由三葉橡膠樹割膠時流出的膠乳經凝固、干燥后而制得。
橡膠的重要性就不必多提了,是工業中的基本原料。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就看見成群的印第安人在玩一種球類游戲,這些球很是奇怪,不僅彈性十足,也不會被水浸濕。此后在西班呀和葡萄呀征服美洲大陸的過程中,橡膠也被陸續帶到了歐洲。
而后約有200多年,橡膠并沒有得到重視。直到19世紀初,一個鷹國佬發明了降低天然橡膠彈性、提高塑性的機械方法,使橡膠更便于加工。于是,他利用橡膠做起了雨衣、橡膠帶、橡皮擦的生意,成為橡膠工業的先驅。
然而,生橡膠具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完全不能經受溫度冷熱的變化。比如,生橡膠制品遇冷變脆,而遇熱又容易發粘,因此使得生橡膠的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直到1839年,米國佬固特異發明了硫化橡膠,橡膠的性質終于被高溫和硫磺改變了。
在固特異去世后的38年后,1898年,弗蘭克希柏林兄弟在俄亥俄州阿克隆市開始制造橡膠制品,為了紀念1839年發明“硫化橡膠”的固特異,兄弟倆將公司取名“固特異輪胎與橡膠公司”。
現在,有了李自成的到來,實用性橡膠要提前兩百年出現了。
而且,早期是用斧頭砍樹取膠,因而傷樹、不能持久產膠,相當于一錘子買賣。1897年才有人發現了在原割口連續割膠法,使橡膠產量大幅度提高。以三天割一次812年份的橡膠樹,每年可以割8個月,每次割膠可產出12斤左右的乳膠。橡膠樹的割膠產能最長能維持近40年。
比較可惜的是,俺大明云南、海南的氣候條件還是差了點,沒法大規模種植橡膠樹。不過在海南先種它一百萬畝,當前也足夠用了。
更好的種植地自然是南洋一帶,那地方必須被拿下。
1876年,一個鷹國佬將7萬顆橡膠樹種子悄悄地運出了巴稀,送往鷹國。
威克姆的這一行為在后來成為了一樁歷史公案,有人認為他就是個小偷和商業間諜,為了將種子偷運出巴稀,他甚至還買通了巴稀海關官員。但是在1876年,巴稀沒有法律規定橡膠樹不能外流到其他國家,所以威克姆的做法并不犯法。
總之,無論是偷還是運,威克姆的這一舉動徹底改變了橡膠業,只有南美洲國家出產天然橡膠的局面被打破了。
鷹國人在溫室培養出一些橡膠樹幼苗,然后將之送到了他們在亞洲的殖民地,從此橡膠在南洋落戶,后來規模甚至超過了原產地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