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大統領體諒”
王鐸一看短毛又露出不耐煩的神情,不敢繼續拍馬屁了,急忙轉口道“那個臣原本有八分把握說服薛所蘊棄暗投順,這次大統領又饒了薛家一次,想必他已經得知了消息。說服他應該再無難度了。臣愿意走一趟。”
“可以。過完年他應該還會按原樣入京面圣,你們剛好結伴北上。在朝里互相也有個照應。”
這就是捎帶手的事,李自成沒啥意見。
“哎提到薛所蘊,我又想起一件事。你那個親家將來”
老薛在韃朝告老還鄉之后,除了奉養父母、教育子孫外,經常利用閑暇時間訪親會友,游覽名山大川。
順治十七年,他跑到輝縣蘇門山拜訪好友孫奇逢,在那里住了一段時間。
在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的筆下,孫奇逢與李颙、黃宗羲并稱“清初三大儒”;在其他著述中,以孫奇逢的“北學”與黃宗羲的“南學”相提,也屢見不鮮。
由此可見孫奇逢的地位。
老孫是保定府容城縣人,出生于一個官宦家庭。他在學術上本來以陸象山、王陽明為根本,以慎獨為宗旨,以體察認識天理為要務,以日常所用倫常為實際,主張身體力行。
他學問大,但是一直沒考中進士。
天啟年間,魏忠賢把持朝政。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黃尊素等人先后下獄。
孫奇逢與鹿正鹿善繼他爹、張果中等人倡義醵金營救,安頓諸人子弟,并函請督師山海關的薊遼總督孫承宗“以軍事疏請入見”,對魏忠賢施以威懾。
那時,鹿善繼以主事身份輔助大學士孫承宗軍事。
孫承宗準備借入朝覲見皇帝的機會當面陳說求情,而且天津巡撫李邦華等人也參與其中。
時朝中傳言,已抵京的李邦華和正在趕來的孫承宗,以及其他東林黨人要于萬壽節朝見皇上時“清君側”。
那還了得
天啟皇帝立刻勒令走在半路的孫承宗返回原駐地,李邦華見機不妙則請病假回家,后來被罷官。
在天津軍營效力的程宗猷一看這情況,也就回家了。
這些人轉來轉去全都能扯上關系。
六度分離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根據這個理論,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只隔著五個人,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當然,六度分隔不是一個定理,也不是一個猜想,而僅僅是某年某國某人的一次實驗結果。
假設1人在地球上會與100人有社會關系,則理論上來說通過6個人可接觸到的人數為100的6次方即億人。很恐怖的一個數量。
去掉其中重復的人數,暫時也只考慮大明的情況,那么,當前李自成在理論上已經可以認識所有這個時期的明人了。
真是奇妙。
好了,說回孫奇逢。明亡后,老孫舉家從河北保定南遷至河南輝縣,隱居在蘇門山下的夏峰村,講學著述凡二十五年。
蘇門山下有個百泉書院。
百泉書院為教學圣地。
蘇門席地講學之風,始于晉,大于宋,盛于元。晉隱士孫登、宋理學家邵雍均講學于此。元代姚樞、趙復、許衡、竇默辟為太極書院。
故后人在評說理學的發展時有“宋興伊洛,元大蘇門”意即理學興起于宋代的洛陽,發揚光大在元朝的輝縣蘇門山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