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戰亂不止,書院就廢了。明代成化年間,當地知府在太極書院舊址上又建起了規模在當時來講已經非常宏大的百泉書院。
萬歷七年,張居正以“書院群聚黨徒,空談廢業”為由,令毀書院。老張嗝屁后書院又恢復了生氣。
明末清初,百泉書院還是兩朝舉行科舉考試的地方。后來,乾隆皇帝巡游百泉,將百泉書院改為行宮
越扯越遠了
話說,入清后孫奇逢隱居在百泉書院,退休的薛所蘊去拜訪。一日老薛在百泉湖畔的一堆亂石中發現了許多長條形的石碑,上面刻滿了文字。當他看了其中一塊石碑上文字后,被自己的發現驚呆了
那居然是大名鼎鼎的淳化閣帖刻石
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
所謂法帖,就是傳統法式,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
宋代淳化三年,太宗趙炅令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命人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內,名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宋淳化三年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大重要節點,它主宰了中國書法的發展方向。淳化閣帖的刊刻最終確立了王羲之的“書圣”地位。
宋仁宗慶歷年間,宮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閣帖的棗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毀,因而初期的拓本就顯得異常珍貴,被視為寶物,價值連城。
按王鐸在跋淳化閣帖所說“茲淳化八本,先得之葵丘明代睢州又稱葵丘、睢陽袁氏六焉,后得粵東李氏二焉,皆宋拓棗木,似王著初本也。”
袁家收藏的古董、字畫實在是一座寶庫。睢陽袁氏衛所出身,最出名的人物當然是前兵部尚書袁可立。當前老袁退休在家好幾年了,即將于明年駕鶴西游。王鐸會親為袁撰寫神道碑和墓志銘。
又扯遠了啊。
總之,袁家很有錢,淳化閣帖很珍貴。
薛所蘊在野地里發現的淳化閣帖碑刻有95塊,缺少了29塊。他請來刻石名家花了一年多時間補齊了全套。
現在還沒有經歷明末戰亂、清初地震水災,那套石碑或許還能多找到幾塊。
“老王,有時間了去尋一下。”
王鐸雙眼放光,“淳化閣帖啊是宋代石刻”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自己去考證吧。”李自成又不是正經研究書法的,哪會查那么仔細。
“呵呵,這個”
王鐸搓著手,有些不好意思,“我親家的功勞,要先被我占了,算奪人所愛吧”
“你跟他客氣個啥,兒女親家嘛,遲早是一家人。”
“嘿嘿”王鐸傻笑。
明臣薛所蘊先投大順,后仕大清,三易其主,為土林恥。他回鄉后將自家書齋改名“淡友軒”,自嘆“兵火之余,舊時良朋,喪殆盡。里中后進,趨怯而退。求與接談之人,不可多得,是友之窮
也。”
可見其晚年狀況。乾隆把他和親家王鐸同入貳臣傳,王的文集遭禁毀,孟縣志甚至將薛所蘊除名。一對可憐人。
薛家后人也不爭氣,落魄后把祖宅賣給了衙門。清代曾為孟縣的考院,抿國為大公館,啥之后改建為孟縣印刷廠,最后淪為市民居住的大雜院,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