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歷史事實平心客觀地看,歷代實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
可是往往一個制度經歷幾百年老不變。所謂的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縛了。
所以明末的黃宗羲要慨然說:“有治人,無治法。”
這因一向規章制度太繁密,故使他太不看重法,太看重人,而要提出此感慨。
簡單打個比方說,就是別搞什么“士農工商”那套了。
如何把社會上種種束縛來簡化,使人才能自由發展,這是最關緊要的。
最后,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歷史沒有不對的,不對的是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
任何一項制度之成立與推行,決不是孤立的,它必然跟當時的社會環境相輔相成,受很多因素牽動和影響。
或者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那種制度是最優解。
后面滿清是被推翻了,不過連全部歷史文化也同樣推翻就不好了。
那大概是因當時人誤認為滿清的制度便完全是秦始皇以來的照顧舊傳統。又誤認為此制度可以一言蔽之曰“帝王”。
又因為被列強欺負慘了,于是因對滿清之不滿意,而影響到對歷史上傳統制度也一切不滿意。
但若把全部傳統文化都推翻,這個新國家的歷史在哪一般人對其國家已往傳統之一種共尊共信之心也沒有了。
歷史傳統并不全是糟粕。
李自成的大順,未來是繼承和發展。不是推倒一切便可以成功,重要的不在推倒,是在傳統之上建立。
還可以說,國情不同。
比如,在發國大格命之前那段時期形成的歐洲國家為什么會沿著如此不同的路徑發展
整個歐洲大陸的正權和國家基礎結構在18世紀下半葉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形勢變了,不隨著改變就要被淘汰。
東方落后西方一是科技發展體系不行,二是體制分配制度不合理。
崇禎或者康熙或者乾隆能不能看出問題也許能。
但他們會不會為解決問題而進行徹底的改革
必然不會。
誰都知道練成葵花寶典后會稱雄天下,但就是除了東方不敗沒人去練。
任我行不想當天下第一嗎
揮刀自宮,很難的。,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