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歐洲佬是跟大明做買賣才積攢了原始積累,甚至邁入資奔主義,這不對,人家主要是靠“三角貿易”。
當然,他們在開辟貿易路線時無意中發現的新大陸,或許可以算到大明頭上。
另外,為什么首先成功的是鷹國。
西班芽和葡萄芽這些老牌殖民強國之所以沒有率先產生工業革命,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他們的殖民經濟模式,一個是他們受天拄教影響更大,思想上更保守。
兩顆牙從殖民地搶回來的財富高度集中到王室手中,直接投入生產的部分極少。
而鷹國佬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等他出去之后發現毛都不剩了。
于是就有了女王頒發“私掠許可證”那些事情,搞出了鷹國“皇家海盜”,德雷克奉旨打劫。
所以,工業革命發生在鷹國的幾個條件王室沒搶到錢;宗叫改革間接推動了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繁榮的紡織業;深層煤礦滲水
鷹國的紡織業帶動了其它大量行業的發展。
最高峰時,鷹國有一半的勞動力投在紡織業,剩下的一半投在其它相關支持行業。比如紡織機需要工廠加工吧海外護航的軍艦以及武裝商船需要大炮吧
造船業和冶金業都在爭搶煉鐵用的木材,導致島內燃料短缺。
這個時候恰好發現了優質淺層煤炭,可是開采完后深層煤礦滲水嚴重,蒸汽機作為抽水泵登上歷史舞臺。
挖煤是不是得鋪幾條鐵軌鐵軌又需要鐵。然后就有了鐵路,先用馬拉著車皮跑,后來蒸汽機成熟后火車就出現了。工業革命也就順理成章開始了。
這樣循環擴大,干的熱火朝天,整個鷹倫島都籠罩在瘆人的霧霾下,河水都是黑的。
環境成這樣了,那人呢
殖民地的奴隸不需要多說,本土工人也很慘。全國大多數人食不果腹,處于極端貧困狀態。
到了19世紀初,鷹國的普通工人仍然過著全家住一個臥室,睡一張炕的日子,就連最起碼的公共衛生,也未必能比得上滿清治下的百姓。
1830年的倫蹲,有15的婦女失了足。
1833年,鷹國仍然有20的煤炭工人是十來歲的小孩。而且當年還出臺法令,規定9歲以下的小孩不準下礦,13歲以下的每天不能工作超過10小時。可見之前有多殘酷了。
馬戛爾尼1793年到訪大清,看到底層老百姓普遍窮困,然后非常感慨。感慨你姐啊,就是個典型的何不食肉糜的上層貴族,他根本不知道鷹國普通老百姓過的是啥生活。
當然不是說在大清治下活得多舒服,單就底層百姓生活質量而言,鷹國當時真沒幣臉笑話大清。
美洲的奴隸們都不見得比鷹國底層過的更差。因為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一般情況下沒誰會跟自己的財產過不去。
相反,工人是自由的,卻是資奔家的消耗品,用完拉倒,大不了再招嘛。
如果鷹國底層一直過的那么凄慘,國家是不可能強大的。他們是怎么好起來的,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