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那方法作用也有限。因為誰給的錢多就給誰干活,做鷹國人有啥可光榮的
比如“米國工業革命的奠基者”塞繆爾斯萊特,他原本就是個鷹國紡織工。
米國開國元勛之一,也是米國的第一任財長漢密爾頓,想發展制造業,可既沒有工業技術,也沒有工業人才,咋整
那就只能從鷹國進口,但是鷹國對北美實行嚴格的技術封鎖。
漢密爾頓見合法引進技術的路被堵死,就劍走偏鋒。他派出無數商業間諜潛入鷹國,有的負責偷竊技術,有的負責中布“只要能在米國搭建紡織業就有重賞”的消息。
當塞繆爾斯萊特聞聽米國重金招聘紡織技工時,他就繞過監管,偷偷把鷹國人最引以為傲的織布技術帶去了米國。
就是這個“叛徒斯萊特”幫助米國正式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
尤其是在新英格藍地區,利用機器生產的紡紗廠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成千上萬的米國人從此走進工廠里開始了996的生活。
斯萊特在米國是英雄,在鷹國就是“史上最著名叛國者”。而且這人到了米國第二年,米國就出臺了專利法,防止別人抄他們,真是個聰明的小機靈狗。
總之,自從鷹國把國策調整為“紡織強國”,改變了后來的一切。
比如為了多薅羊毛,有權有勢的人把自己家的土地和公共土地圈起來放羊,把農民趕出去自生自滅,這就是“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想想都知道,羊毛紡織成的搔氣布當然比不上純棉布。
所以,鷹國佬打通海路后,開始大規模從印渡進口棉花,然后制成棉布販賣。
從羊毛變成棉花,這次產業升級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是翻天覆地的。
因為利潤豐厚,所以商業資本開始放飛想象力。
比如原料供應問題,棉花去哪找
整個歐洲都不能種棉花,但是隨著鷹國那邊的需求越來越多,印渡開始供應不上原材料了,怎么辦
于是鷹國佬跑去美洲種棉花,人力不足怎么辦用奴隸啊
奴隸貿易自西班芽人開始,鷹國佬為了獲得棉花給它沖到了高峰。
16世紀開始的“三角貿易”讓歐洲佬賺翻了。
從本土出發裝載槍、火藥、絲毛棉麻織物、鋼鐵等等各種雜貨,駛往非洲換取奴隸;然后再經大西洋西航美洲,換成糖、咖啡、可可、煙草、棉花、糧食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再返銷歐洲。
一次三角航程一般需時半年,可做三筆生意,利潤翻著跟頭往上漲。
由加那利寒流、幾內亞暖流、北赤道暖流、墨西歌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所組成的三角形形狀的環流,為“三角貿易”了極為有利的航運條件,使得遠洋船只在出程、中程、歸程中一直順風順水。那生意歷時300年之久。
比如,1710年,鷹國煤炭出口賺了58萬英鎊,而通過販賣奴隸則賺了11萬英鎊,還不包括從鷹國運送工業品到非洲、美洲以及從美洲拉回原材料所產生的巨大利潤。
利物浦就靠奴隸貿易發展成為鷹國第三大港,到1785年僅關稅收入就達到64萬英鎊。
那時候的“鎊”可值錢。“米國工業革命的奠基者”塞繆爾斯萊特當初只為了100英鎊的賞金就可以背叛祖國,漂洋過海去為米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