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稻種與技術,天朝的農業設備也令毆洲鄉巴佬眼饞。西班芽人拉達,曾不惜筆墨的形容過福見的水車,說這類水車比毆洲大得多,運轉能力也強得多,就連山坡丘陵上的荒地都能澆灌得到。
同時又介紹了一種大功率農具揚谷扇車。這種可借助風力脫谷殼的設備,使用極其便捷。
以至于明末開始,就有荷藍船員倒賣天朝大型農具,轉手就有暴利。彼時在毆洲最受歡迎的設備,正是上面說到的揚谷扇車,這種新農具的普及,結束了毆洲農民之前只能人力揚谷的苦累生活。
還有徐光啟主筆的巨著農政全書,在毆洲格外受歡迎。尤其是其中講述養蠶技術的篇章,一下顛覆了毆洲人的蠶桑養殖理念。
從毆洲佬得知農政全書開始,在以后的百年歲月里,這部五十萬字的巨著,便由各色傳叫士們艱難的引進轉譯。書中陸續亮相的天朝農業技術,不斷催生著歐洲本土產業的進步。
而在手工業著作方面,一直在西方享有盛名的,便是明代宋應星的科學寶典天工開物。
宋應星畢竟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跟徐光啟不能比。所以天工開物被毆洲佬知道的更晚。
直到19世紀早期,發國人儒蓮才將其部分翻譯。但書中所記錄的明代制墨,制銅,造紙等很多技術,依然高于這時期的毆洲水平。
明末西方的火炮是比大明強一些,但早期可不一樣。比如西班芽菲利普國王時代,毆洲來的傳叫士們,就曾用各種渠道大量繪制明朝海岸火炮的圖紙。以門多薩大忠國志里的話說這些炮比我們造的更好,更有威力。
不只是以上所述的一點點商品、技術等,還有文化、制度等更多的東西,在明代去了毆洲,對他們的社會引起了巨大的改變。
就是被后世稱為糟粕的“儒家思想”、四書五經,進入毆州后,從十七世紀至啟蒙運動年代,那邊的哲學家思想家們對之毫不吝惜的贊美。照著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的話說,天朝文化便是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
所以可以說,在明代是“東學西漸”,毆洲佬摸著大明這塊石頭過了河。
門多薩還在大忠國志里告訴毆洲佬,“為了推翻韃靼皇帝的統治,全國人推舉宋人洪武為王。此人勇猛善戰,最終帶領國人將韃靼人驅逐出忠國。洪武皇族到現在仍統治著忠國,現在的皇帝叫做萬歷,他與自己的表妹結婚,生有一子。萬歷帝受到人民的愛戴,被稱作世界之主或天子。”
宋人洪武
門多薩的這說法毛病不太大。
總比他把黃帝跟秦始皇混一塊,劉秀成了王莽兒子等等好一些。
順便,這個“宋人洪武”也可以水不少字數。
一說宋朝,就會感覺很遙遠;一說明朝,就會感覺很近。這,是錯覺。
還可以舉個會產生錯覺的例子。秦始皇與劉邦,分處兩朝,一個是秦朝的立國之主,一個是漢朝的開國之君。
然而秦始皇只比劉邦大三歲,完全是同輩人。
甚至完全可以說劉邦是戰國人。他在世61年,其中前35年全都生活在戰國時期。
常常“唐宋”二字并用,常常“明清”二字并用,其實“宋明”才是一搭。
張三豐到底是宋朝人元朝人明朝人
只要他活個百十來歲,他就是三朝人。
話說,1279年十二月,崖山海戰,宋軍大敗。宋丞相陸秀夫背負末帝趙昺投海自盡,宋朝正式滅亡。
過了四年,四十七歲的文天祥從容就義。
又過了四十年,53歲的趙被元英宗賜死他是宋朝第十六任皇帝。
再過五年,朱元璋出生了。
朱的爺爺雖然沒參加崖山之戰,但他姥爺確實曾是與文天祥、陸秀夫并稱為“宋末三杰”的張世杰手下的兵,當年參加過崖山之戰。
還有,當朱元璋開始造反的時候,宋恭帝趙的兒子還在世。大概是六十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