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鐵鍛成,熔化生鐵淋口”
“骨灰蘸秧根,石灰掩苗足”即酸性土用磷肥;石灰淹苗足即撒石灰于秧腳,利用石灰的堿性來中和土壤的酸性,是改良土壤的有效措施。
宋應星和李自成從飯前聊到飯后,相談甚歡。
李自成最后說道“士大夫之心學理學,內容干燥荒蕪,等于不毛之沙漠。宋先生獨辟門徑,一反明儒陋習,就人民日用飲食器具而究其源,其活力之偉,結構之大,觀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這幾乎是把宋應星捧上天了。
老宋自然惶恐不敢擔當,“謬贊了謬贊了。大統領的學問才是真正的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李自成感慨道“倘若我大明士子人人皆有宋公之偉才,國事又怎會一蹶不振。多做些實在學問,少弄些之乎者也,這樣才能強國富民。可惜啊”
“功名一途害人不淺。”老宋心有戚戚焉。
李自成開始循循善誘,“還是昌黎先生說得好,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宋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千里馬,國之中流砥柱,奈何在大明治下,一身經天緯地的本事無處可使。可嘆”
老宋客氣了一句,心想,短毛這就準備要招攬了吧我到底該不該答應
短毛雖然只是個流賊,但學識淵博,見解不凡,稱的上是知己。“士為知己者死”有些夸張了,不過
宋應星胡思亂想之際,李自成站起來作揖,“宋先生,李某在此厚顏,懇請先生屈尊大駕,在我大順翰林院做一院長。”
“不敢不敢,折煞了”宋應星急忙站起來回禮。
翰林院啊
明代進士授官,大體與其考試成績有很大關系。新科進士按殿試名次,共被分為三個批次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進士有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均入翰林院就職,狀元授官修撰從六品,榜眼和探花授官編修正七品。
二甲進士共數十名不等,授官六部主事或知州均為正六品。
三甲進士通常在百名以上,授官包括大理評事、太常寺博士、推官、知縣均為正七品及中書舍人、行人司行人均為從七品。
也許會奇怪,怎么狀元、榜眼、探花之類,授官的品級卻比后面的二甲人低呢
在明代,翰林院是至關重要的部門之一,養才儲望之所,天子近侍,地位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封疆大吏的踏腳石。
因此,雖然一甲進士表面上官職品級低,但翰林院卻是新科進士所能期望的最好待遇。
除狀元、榜眼、探花之外,剩余的進士要想入翰林院,則還需再參加一場入院考試,若考中則會以“庶吉士”的身份進入翰林院深造。
時人稱“一入翰林,便群目為儲相”,意思是翰林院中的官員,都是為將來內閣閣臣作儲備人才之用的。
但是翰林官們也要忍受一大缺陷,這便是他們在當上大官之前都沒有實權。明代俸祿又少,人稱翰林是“清華之選”,這“清”字確實一點不差,翰林院乃是“清水衙門”,翰林官們不得不做多年清官了。
明朝的文官考核官位升遷稱為“考滿”。即為官三年有初考,再三年有再考,再三年有通考。三次考試為期九年,考完即為“考滿”。運氣不好的要等九年才能輪到升遷。
舉例子來說,新科狀元在翰林院勤勤懇懇工作九年后,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升遷,他可以從從六品的修撰升為正六品的侍讀或侍講,雖然工作內容大同小異,但好歹是升官了。
就這樣又過了九年,狀元老爺又順利獲得了升遷機會,他可以從正六品的侍讀或侍講升為從五品的侍讀學士或侍講學士,工作內容依然大同小異。但也有可能加個經筵講宮的頭銜,從而有給皇帝講課的資格。
再過九年,狀元老爺會由從五品的侍讀學士或侍講學士升為正五品的學士。而這個翰林院學士也是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