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如果內閣成員有空缺,經過上位官員的推薦,最終由皇帝做決定,這在明朝稱為“廷推”。廷推成功,也就相當于入內閣了。
但是整個翰林院那么多人,官位有限,每個人都要升遷,哪有那么多位置于是,詹事府和國子監等成為了翰林轉遷之所。
例如從六品的編撰狀元,他在第一次升遷過程中也可能轉遷到詹事府成為一樣是正六品的春坊中允,也可能連升兩級成為從五品的春坊喻德,然后最終以詹事府最高長官詹事的官位入內閣。
此外也可能轉遷到國子監,最終以國子監祭酒的身份入內閣。再者也可能倒霉點,犯了啥事被貶到地方做官或者外轉到其他衙門,相當于懲罰了。
大書畫家王鐸走的就是上面那些路線。只是他運氣不好,沒等入內閣,朱由檢就上吊了。
與古人所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相比,明代的內閣成員確實并沒有豐富的地方行正經驗,甚至可以說毫無地方經驗。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明代內閣的選拔制度便不合理。
首先,翰林官屬于皇帝近侍之臣,甚至可能是皇帝的老師,彼此較為熟悉,容易建立“信任關系”。而在皇權社會,再沒有比皇帝信任對執政更重要的事情了。
其次,翰林們是科舉考試中的最成功者,而科舉考試不管怎么講,畢竟是人類歷史上所發明的最為公平公正的選拔制度。以此為任職資格,可以減少官僚階層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內耗,也較容易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再者,翰林官沒有地方行正經驗,不代表沒有處理正務的經驗。他們長期在中樞任職,負責起草詔書等事務,熟悉文書往來和行正運作機制。
同時,因為沒有太多事務纏身,足以讓有心人多年學習揣摩朝堂之事,如楊廷和、張居正、高拱、孫承宗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還誕生了徐光啟這樣學貫中西、文理兼備的人才。
最后,這些翰林官們沒有在地方從正,也就與地方盤根錯節的勢力毫無瓜葛,他們執正后又要對自己的家鄉避嫌,反而能“一碗水端平”,更平衡地處理各方關系。
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后面開始的內閣制度,挽救了被朱元璋奇葩制度設計所坑害的王朝,使明代得以延續了兩百七十六年。
宋應星連續考了近二十年都沒中進士,更別說去翰林院了。
只是,翰林院院長又是個什么職務
望文生義,大概就相當于翰林學士,掌翰林院事了。
這可就離內閣一步之遙,由不得宋應星不激動。
說到這個官職名稱,李自成實在想吐槽。
那幫人懶得改文言也就算了,連古官職名稱都要延續。這就經常把人弄的看求不懂。
明憲宗朱見深時有個人官職是洗馬,他請假回家途中住進驛站。
驛丞問他,你既然是洗馬,那你每天要洗多少匹馬呀
對方戲謔回答“勤則多洗,懶則少洗。”
“洗馬”一職古已有之,是太子的侍從,在太子出行時騎馬為前導。
還有“國子監祭酒”等等,都算挺大一官,
弄不懂這種一味崇古的做法有啥意義。
給宋應星許了官職,李自成又說道“自古秦漢唐宋元明,朝代更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大順對于大明來說,也是如此。老朱家治理不好天下,就該退位讓賢。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吏也該由宋先生這樣的真正的經世致用之才取代。”,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