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很矛盾。
他贊嘆短毛的淵博學識,欣賞大順的為政措施,可是,“投賊”
“承蒙大統領厚愛,奈何鄙人難當大任”
看著對方的神色,李自成心涼了半截。“忠君愛明”的老想法害人吶
大順的翰林院相當于后世的科學院,沒有個內行人掌舵不行。現在也就韓云、韓霖兩兄弟勉強可以充任,但他們當前有更要緊的差事。
孫鼎相馬馬虎虎也行,但那老頭不愿出山。
王徵算是能接受新學,可他還沒投靠過來。剩下就是方以智、薄玨、王宣等人,更遠著呢。
實在不行,就只能把發配到江南的張養默調回來。
李自成還是想爭取一下宋應星,急忙轉圜道“完全能理解。畢竟我在那些愚夫愚婦眼中是一個大逆不道的流賊。他們根本不知道大順比大明好一百倍。先生,別的我不多說了,也不強人所難。大順朝廷里隨時給先生留著位置。”
“”宋應星有些尷尬。
雖然他對短毛大統領,對大順的了解有限,但確實能看出來還不錯。比大明好幾倍總是有的。
可他一把年紀了,傳統的“忠君愛明”老思維一下子很難扭轉過來。
李自成又說道“先生在外一路奔波,實在辛苦。若不急著回家,暫且住幾天休息休息。在王府里收拾一處院落留給先生住,每個月再撥銀一百兩供先生開銷”
“太多了太多了”宋應星急忙表態,“無功不受祿,大統領不必破費。”
每個月給一百兩銀子,還讓住在大統領的“行宮”,這待遇確實沒的說。
在老宋的家鄉,若是無秀才身份,出任童子之師,一年的修金僅僅四五兩銀子而已。即便宋應星是舉人出身,給大戶人家子弟講學,每年所得也就四十多兩銀子。
所以大統領給他每個月一百兩銀子,這一個月頂三年了。不可謂不厚。甚至比大明六部尚書的薪俸都高一倍多。
宋應星推脫不要。
李自成道“懷慶這邊馬上要開辦一所中學,可是教材還沒有完全整理好。宋先生若不嫌棄,可以幫忙審定一下。”
說起學校,宋應星來興趣了。兩人聊了聊。
李自成介紹,大順的小學教育全免費,結業后如果愿意可以繼續往上考,那就要收學費了。
初級中學三年,出來算童生,再往上的高級中學要分文、理、武、技三科,學生經過三年學習,考試合格之后會頒發秀才證書。
之后就是大學,那專業就更多了。舉人們通過幾年的學習,到大比之時,每一科都會產生狀元、榜眼、探花。
簡單說,甚至都會出現“鐵匠”狀元。
說到這里,就算宋應星再開明,也難免驚訝不已,感到匪夷所思。
李自成只好跟他耐心解釋一番。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像宋應星這種百科全才畢竟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正如傳統科舉,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學子們也只鉆研一門。大順的科舉不過是分類更多而已。比如文學、歷史、數學、農業、樂律等等。
隨著知識體系越來越復雜,分科學習是必然會出現的。將來很難再有全科型人才。
宋應星聽著解釋不斷點頭,他在編寫天工開物中深有感觸。
李自成說道“正如李時珍,本是醫學方面頂尖人物,你非要強迫他去學四書五經,這就本末倒置了。我大順的為政舉措是,人盡其才,各展所長。”
“大統領所言甚是,科舉正應該如此方可選拔不同的人才。”
宋應星回想過去幾十年的科舉之路,不禁感慨萬千。八股文讓多少青年才俊蹉跎了一輩子。
大明的科舉三年一考,大順的科舉每年一考。而且就算你不在學校學習,只要自認具備相關知識,就可以報名參加考試獲得相應功名。
科舉制始于隋,完善于唐,盛于宋。它確立之后,從隋朝到宋初,一直是一年一考。可是到了北宋宋英宗時期,宋英宗將一年一考改成了三年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