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借著新春的風在新陽城里廣泛傳播起來,要說段樞白選在大年初一這一天發行報紙還真是選對了時候,全年都沒有這么好的一個開頭。因為過年這會子,正是大伙兒閑著沒事干的時候,有一點新鮮消息,就恨不得鬧到四處皆知,要是選擇在三四月的農忙時期,絕對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第一期的報紙是免費的,盡管免費,得到的人也依舊嚴肅對待。對于這時候的人來說,文字和書本依舊是令人高不可攀的東西,過去供養一個孩子讀書太艱難了,哪怕是現在段樞白在陽州四處興建學校,也依舊改不了這一個傳統的觀念。
讀書之人,正是有一種別樣的地位。
那些識字不多的家庭,得了這樣一份報紙,無不是奉為至寶,這些人家中幾乎沒有什么藏書,不過聽了幾節識字課罷了,以前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他們讀不通,但是這個報紙他們讀的懂啊
故事上下文是連續的,連猜帶蒙也能理解文中的意思,一些不認識幾個字的老大爺老大嬸,閑來無事時就坐在火爐邊看報紙,有不認識的,就問他們正在學堂讀書的孫子孫女,悠哉悠哉地看報。
前半輩子是白丁,他們沒想到自己臨近晚年,還能成個“讀書人”。
這報紙上的內容還是周圍發生過的消息,內容不生硬晦澀,反而活波有趣。
有人發出感嘆“生平第一次發現讀書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新陽城普通老百姓讀報紙的熱情持續高漲。
更讓他們感到驚喜的是,后面居然還有顏立等人寫的話本,他們陽城的人對這些東西太熟了以前學校剛建設的時候,他們就跟著在后面聽說書,對話本的內容幾乎達到了耳熟能詳的地步,一個作者寫的內容,總有許多詞句是相似的,他們看著陌生的文字,卻能福至心靈脫口而出地念出來。
耳朵里聽過的詞句,這次終于和紙頁上的文字聯系在了一起
“真奇怪,這個句子里面,起碼有一半的文字我不認識,但是連在一起,我又都能念出來,還能知道他們的含義,就好像曾經有人在我耳邊念過千萬遍一樣。”
“可不是念過千萬遍,你不是天天搬著小板凳,愣是要聽半個時辰的說書才心安嗎”
初一這一天,段樞白在新陽城中免費發了兩千份四州聯報和陽報,這兩份報紙是訂在一起發的,后面的期數就要分開了,四州聯報是在云、陽、宣、原四個州都發行的報紙,而陽報,那就僅僅只是在陽州,供老百姓消遣的報紙。
在兩份報紙中,陽州的百姓最喜歡陽報,因為里面的內容著實看著親切,陽報上面介紹記錄的都是他們陽州的出名事。
免費的報紙發完了,余下就在報刊亭中售賣,陽州的幾大縣城中都設有賣報的地方。陽州最重要的賣報地點是在陽州的碼頭處,這個地理位置絕佳,以供來往客旅行商買報看報。
碼頭的報刊亭早已建好,現在報紙已經發行,卻還沒有開始運營,在熱鬧的新春,往日里泊船眾多的碼頭卻是無人,等到初四初五之后,碼頭才開始恢復以往的來去匆匆,報刊亭也開始運營。
四州聯報二十文錢一份,陽報十文,四州聯報一共十頁,而陽報四頁,這個價格,是段樞白竭盡所能做成的最低價格。現在的書籍,價格在幾百文乃至幾兩銀子,尋常人家根本買不起一本書。
實際上,就算是這個價格,段樞白也倒貼了許多錢進去,可以說這報紙的售價比成本還要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