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打賞和投票支持的同學,大三下學期快結束,空閑時間有限,因為有事不能穩定更新請大家見諒。
新京造船廠和興和造船廠分別位于新京和興和縣(若因維亞)。
兩家造船廠原本是從普魯士引進的造船器械,成立于1869年初的兩個民用造船廠。
1872年二月,兩家造船廠升級改造為軍用造船廠,一家造船廠由新京搬遷至興和縣。
1873年四月,借助達爾芒等法國船工的技術,新京造船廠成功建造出一艘排水量為760噸的炮艦,三個月后,興和造船廠吸收新京造船廠的經驗,也建造出一艘炮艦。
新京和興和兩家造船廠共享造艦技術,統一建造同一等級的軍艦。
炮艦和小型鐵甲艦的研究建造工作同步進行,排水量低于1000噸的炮艦技術要求較低,能夠在較短時間建造出來,而排水量超過1000噸的小型鐵甲艦對技術要求比較高,花費六年時間建造成功也在李明遠的接受范圍內。
第一艘自建小型鐵甲艦技術監測達標,漢國海軍的鐵甲艦即將達到六艘,實力恢復到第二次對巴西海軍作戰前的水平。
六艘鐵甲艦中,排除一艘自建的排水量1350噸的小型鐵甲艦,兩艘排水量3200噸的鐵甲艦還在法國地中海造船廠中,需要漢國海軍派遣人員接收,剩下三艘軍艦,一艘是俘獲自巴西海軍、排水量為6270噸的大型鐵甲艦,另外兩艘是早期從英國定制的排水量為3500噸的中型鐵甲艦。
借鑒西方國家對軍艦的等級類型劃分,李明遠初步將漢國海軍軍艦劃分為戰列艦、巡洋艦、輕巡洋艦、炮艦四個等級。
軍艦排水量在5000噸以上為戰列艦,
2500噸到5000噸范圍內為巡洋艦,1000噸到2500噸為輕巡洋艦,1000噸以下為炮艦。
依照排水量劃分的軍艦等級,漢國海軍總共擁有一艘戰列艦、四艘巡洋艦、一艘自建輕巡洋艦、七艘自建炮艦、九艘炮艇、以及二十五艘輔助船只、三十艘排水量超過一千噸的木制蒸汽運兵船。
炮艇噸位比炮艦更小,排水量一般在二百噸左右,主要用于內河、近海巡邏,在大型海戰中作用有限。
新京造船廠在建造出第一艘炮艦后,海軍便逐漸以噸位更大、性能更加優越的炮艦取代炮艇,而淘汰下來的炮艇除了部分被安排進內河艦隊,剩下的大部分被安排在靠近移民航線附近的納土納群島、宋卡、基斯馬尤、姆特瓦拉等中轉據點。
從南洋出發的移民船隊最初停靠在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控制的據點進行物資補給,后來隨著華人移民數量越來越多,英法等國設立在非洲沿岸的貿易據點難以為船隊提供足夠的物資補給,于是從1872四月開始,移民船隊先是在非洲東海岸物色合適的港口,然后用火槍、茶葉等商品從當地酋長手中把選中的土地買下來,作為移民船隊的補給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