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設計目的即在于,以此火炮克制敵軍之鐵甲巨艦。這種設計思路和日后的撞擊巡洋艦.魚雷艇、導彈快艇如出一轍,都是希望能夠發揮近海防御優勢,以小船破大艦。
而購買者的心態則往往是追求速效.希望能花小錢、辦大事,找條終南捷徑。本質上體現的正是殺手锏思維。
但殘酷的事實證明。近代海軍是個系統工程,一有全有,不進則退。如果只是近海防御。在陸權復興的時代,倒不如建陸基炮臺、建鐵路,增強陸軍機動性。
而一旦發展海軍,就斷不存在只能在口內作戰的海軍。更何況蚊炮船火力雖強,但速度慢.防護性差、火炮精度差.射速慢.有效射程短、實戰效能極低。
尤其隨著機關炮和小口徑速射炮的發展,蚊炮船此類武器在大型軍艦面前只能發起成功率板低的自殺性進攻。
如果敵軍在遠離港口的海岸線上發起登陸,對軍港進行陸上的遠距離迂回攻擊,則蚊飽船更只能望洋興嘆。
由于戰略、作戰、戰術意識的全面既乏,關于蚊炮船的此種致命缺陷,李鴻章等人始終沒有認識清楚。之所以他在1878年后不再購買新的蚊炮船,絕不是他已經意識到這種武器的缺陷,而是自從東瀛購進扶桑號的那一刻起,滿清朝廷便形成了一種“居然東瀛也有了鐵甲艦“的輿情。
鐵甲艦一如21世紀的航空母艦,是當時舉世公認的最強軍艦,是大國地位的象征。
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內部迅速形成了一種購買強大鐵甲艦,重新樹立東亞海軍霸主的共識。
在地區間預算竟爭極其激烈的情況下,無論李鴻章本人如何看待鐵甲艦,他都絕不希望這一大筆款項落在其他總督手中。于是,一旦他發現中央政府愿意為購買鐵甲艦出款,便立即搶先行動。
1879年12月,李鴻章訂購了兩艘新型撞擊巡洋艦,命名為超勇、揚威。
1880年12月、1881年5月,李鴻章向德國伏爾鏗船廠相繼訂購了兩艘大型鐵甲艦,這就是著名的定遠和鎮遠。這兩艘排水量超過七千噸的鐵甲艦擁有超強的防御力,各裝備四門克虜伯305毫米主炮,是當時遠東的頭號巨艦。
隨著超勇、揚威納入清軍水師服役以及定遠、鎮遠兩艦建造合同的簽訂,東瀛舉全國之力發展海軍,并且由此獲得的短暫海軍優勢迅速消失,在清軍海上力量威脅下,東瀛政府息了與法國結盟的心思,重又投入到全國上下捐款購買軍艦的浪潮中。
鐵甲巨艦時代的到來,使得世界各國不得不重視海軍的作用,歐洲列強國家的海軍軍備競賽初露端倪,遠東地區,清廷、東瀛兩國為爭端東亞地區主導權暗中較勁,而在南美大陸,隨著本土、海外局勢的穩定,以及早期俘獲的三艘巴西鐵甲艦即將全部退出現役,針對海軍發展,漢國君臣們也發起了一場大討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