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怡,你是不是因為進宮以來沒有懷上身孕的事情,擔心我冷落了你們?”
李明遠忽然聽到張寶怡的話,安慰道“你們把心都放在肚子里,孩子的事情不著急,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來了。”
“陛下是一國之君,為陛下誕下子嗣是臣妾的責任,陛下疼愛臣妾和姐姐,臣妾和姐姐心里歡喜的緊,但是為了國家穩定,臣妾懇請陛下盡早納取小蘭、瑩兒進宮,即是給小蘭、瑩兒一個名分,也早早安定朝廷大臣將領的心。”
“娘娘恕罪,奴婢自知身份低微,不敢攀圖陛下,還請娘娘收回成命。”
小蘭、瑩兒就站在三人身后,她們沒有想到張寶怡會在公開場合提出來為皇帝納娶的事情,急忙辯解道。
“娘親也和我提過,皇后、貴妃遲遲未誕下皇家子嗣,即使朝廷大臣、將軍們表面上不提,暗自肯定為國家缺乏繼承人擔心,小蘭、瑩兒跟著陛下一年半時間,陛下、寶怡妹妹和我都對她們知根知底,她們雖然出身低了一點,但是對陛下的情意和忠心,我和寶怡妹妹都能夠看到的。”
吳靈萱經過母親的幾次提醒,已經接受了李明遠再次納娶其他新人入宮的可能性,因此接過張寶怡的話,一同勸道。
“你們的心意我能夠理解,小蘭、瑩兒都是好女孩,她們的表現我也能看得出來。”
李明遠雙手分別牽著兩女,目光轉向小蘭、瑩兒道“皇后、貴妃的話你們都聽到了,你們愿不愿意一直留在宮里?”
“能夠伺候陛下是奴婢幾世修來的福氣,奴婢愿意留在宮里,一直伺候陛下。”
小蘭、瑩兒兩女小臉通紅,低著聲音回答道。
“沒有人強迫你們,如果你們不愿意,宮里人不會阻攔你們出宮,你們仔細考慮考慮,用不著立刻給我答復。”
“沒有人強迫奴婢,奴婢自愿服侍陛下和兩位娘娘,若是陛下嫌棄奴婢,不讓奴婢繼續服侍陛下,奴婢唯有以死證明清白!”
十九世紀末,華人社會中,大部分女子把名節看的比生命還重,雖然本土進行了改革維新,但是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于男女婚姻、名節等道德問題,普遍偏向保守,如果一個男人任意打罵、欺辱妻子,對妻子、子女、父母不能盡到相應責任,不僅會遭受周邊人的指責,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另一方面,本土女性在社會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更看中個人名節、聲譽,小蘭、瑩兒分別是張寶怡、吳靈萱的陪嫁侍女,
按照十九世紀末的風俗,她們陪自家小姐進入皇宮后,就是了皇帝的女人,如果李明遠放她們出宮,沒有一戶人家敢于把她們迎娶回家。
李明遠出于對她們的尊重,可能沒有想的那么遠,而兩女卻不可能不知道離開皇宮的后果,當然,兩女自從進入皇宮,與李明遠朝夕相處,早就對他產生了情愫,也沒有離宮的念頭。
張寶怡趁著皇帝出行的機會,把新納娶妃子的事情當眾提出來,初一想有些不大恰當,但是仔細深思,卻也有深意。
李明遠稍稍一思索,便明白張寶怡的用意,不過對于小女孩家的一點小心思,他也只是笑笑,沒放在心上,而得償心愿的小蘭、瑩兒兩女,則對張寶怡感激非常,不停的用目光對張寶怡、吳靈萱兩人表示謝意。
答應納娶小蘭、瑩兒兩女為妃嬪只是巡游中的一個小插曲,等到觀看完百姓和童子營四十余名少年們的表演后。
李明遠吩咐隨從護送有些勞累的四女下去休息,而他則在把出行的主要官員、將領們召集起來后,順勢將兩個醞釀良久的政策提了出來。